佛学与世学之介说
  ──九十一年度庆祝佛诞开示(91/04/06)

 

 

  一般人觉得佛法是佛法,世间法是世间法,两边分隔,犹如两个不同的世界。认为佛法只存在寺院当中,诵经、念佛、打坐。而世间上的组织、活动、生活则是世间法,这些观念,都是从表面上观察事物所下的判断。

  佛法和世间法其实是一体两面,如同我们的手掌,一面是掌心,一面是手背;撑开便是手掌,翻过来就是手背;一握拳就变成拳头,一撑开又是手掌,虽然形态不同,但都是手,皆不离手的应用与体现,所以是一体的两面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里讲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”,佛法也不在天上、不在山林里面,也不是在庙堂当中,而是在世间。世间包括的非常广泛,每一个县市,乃至村落,都算是世间。

  佛又讲“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”,我们每一天都在念佛乃至于礼忏,希望佛祖加持我们,使自己增福寿、消灾免难、业障消除,这是一般人在表面上所了解的佛法。更进一步,把慈悲心布施给大众,奉献给大众,让每个人都欢喜。每一个人都很欢喜,佛菩萨一定很欢喜;佛菩萨欢喜,这念心自然而然入佛法界,得到十方诸佛乃至于菩萨的加持、龙天的护持。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观察、了解,佛法确实是在世间。

  佛法必须建立在众生的基础上。例如对于菩萨,每一个人都很恭敬、都很赞叹,所谓“家家观世音、户户弥陀佛”,菩萨是修六波罗蜜成就的,我们要想成就布施的功德,一定要有可布施的对象;没有众生,布施的功德不能成就。所以要有众生才有菩萨,没有众生就不能成就菩萨的功德。了解了以后,便能真实体认佛法是落实在大众中,落实在社会上。

  由于时代因缘不一样,弘法的型式自然也有所不同。过去是农业社会,春夏秋冬四季分明,工作或休息的时间也都很规律,在休耕的时候,可以千里迢迢到深山里面去求法、闻道。现在不只是农业社会,还有工业社会,而且更进步到太空时代,整个时节因缘在改变,社会组织的架构也都不一样,如果还依过去的观念,在深山里面去修行,并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弘法需求。所以必须调整弘法及修行的脚步,走向都市,在都市里面成立道场,在都市中弘法,来利益大众,所以现在的弘扬佛法方式和过去并不一样。

  过去的修行,完全是在一个静的状态,现在除了静态以外,还要在动中来修行。佛经中提到,“静中养成,动中磨练”,要在动中养成这一念定慧的心,每个人做任何事,都需要有定力及智慧,如果缺乏定慧,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。所以佛法最重要的,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,定力的养成,要靠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打坐,这些是静中养成,而静中养成还不算,还要在动中来磨练。

  动中就是不离开社会,不离开大众,所以禅宗里面讲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又讲“十字街头好打坐”,这些都要透过动中磨练。我们在静中养成,又能动中磨练,如此,这念心无论是在动静当中,都能念念分明,时刻作主。

  能做到这样,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,都能看得很清楚。佛教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,就代表智慧遍一切处,能明察秋毫。其次观世音菩萨,前面、后面、左边、右边都有面孔,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面面顾到,不能偏到哪一边去,无论偏到哪一边,做事情都不圆满。由此可知,世间法圆满了,即是佛法。

  “烦恼即菩提”;“生死即涅槃”,这是佛法的两句名言,但如何将烦恼转化成就菩提,生死如何是涅槃?却必须经过修行、调整,在心念中不断体悟观照,方能真实体会。不论动静闲忙,作主的心始终存在,净化心念,转化烦恼,而不是逃避烦恼、逃避现实。如果遇事只能用逃境安心来处理,便不是佛法。

  有些人认为世间是烦恼很重的地方,每个人心念都不一样,觉得人心很险恶,所以干脆避群而居,在山洞或树下打坐,什么都不管。但现在这个时代,山洞很难找,树又多是有主物,也不是自己的,每个地方可说是寸土寸金,气候又潮湿,很难找到适合我们打坐的山洞。想在树下打坐,也是可遇不可求。要过“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”云水僧般的修行方式,在现代生活中,的确有许多困难。

  佛法中提到行菩萨道不能离开众生,在天涯若比邻、资讯及交通发达的时代,在群众中弘扬佛法,却是行菩萨道的因缘。依四大菩萨悲、智、愿、行,四大方向,救护众生成就自己的菩萨道业。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,对众生常起慈悲心,一念慈悲就是观音菩萨;学习普贤菩萨发十大愿行,就进入普贤菩萨实践力行的法界;自己发了“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”的大愿,这念心,就进入地藏菩萨救护众生的大悲愿中。若能以般若之智,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,观诸万法性空,如金刚经所说,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具足这个智慧,就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。
文殊、观音、地藏、普贤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,四大菩萨是因,在因地行菩萨道所要努力的方向。以观音菩萨的慈悲,布施、关心大众,体念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亲眷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、一切众生皆当成佛,本着这样慈悲平等的因心,来观照一切众生,关心所有人如同至亲,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这就是平等、慈悲,也是菩萨道的根本。

  有了慈悲心,还要有长远心。否则,今天有慈悲心,到了明天,逆境一来,慈悲心可能就退失掉了!要发长远心,便需要发大愿,本着地藏菩萨度众的大愿,我们的慈悲心才能长远。依普贤菩萨十大愿行,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,一步一脚印、点点滴滴去实践,才能真正将慈悲及智慧实践的长远。

  在实践菩萨慈悲愿行中,若执着了善法功德,有了人我分别,便会因较量自己所做的功德,产生种种贡高我慢的习气。好事情通通是自己的;坏事情通通是大众的,这是因为缺乏智慧,无法观照自己的心念,所以有自私自利的想法。此时便要学习文殊菩萨的大智慧,知道一切法是因缘和合,缘起性空,心中对于所做的不起任何执着,反而能彻底实践佛法的道理。

  佛经中提到,“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坏事自己检讨”,如果没有三宝,我们不知道有过去和未来,不明因果;也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、都能成佛,更不知道透过修行,体悟无穷尽的真生命。依着佛法让我们能由无知与烦恼中解脱;体会到生命的永恒,感恩三宝,指引我们修行的路,所以以感恩的心,将所有一切功德归三宝。

  “好事给大众”,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存在的,而是互相依存,你依靠我生存,我依靠你生存,无论是男女老幼、士农工商,乃至于种种的种族,都需要互相依存。举例来说:我们天天要吃饭,一般人认为吃饭没什么稀奇,只要我有钱,就能够买米煮饭,但仔细思考,米是从农人播种,慢慢插秧,收割稻谷,有了谷子还要磨成米,磨成米以后,还要经过商人,再交通运送到市场上,然后才能拿钱买米。米买了以后,还要煮饭,煮饭的时候还要火候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吃这一碗饭的的确确不容易,是经过重重环节,众人的辛苦与贡献,才能吃到这一碗饭;所有一切成就皆是众人护持,众缘合和而成就,所以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将好事归他人。

  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,人类的生命才能延续,我们的生活才有保障,将知恩感恩的道理推广到全国、全世界,如此天下没有战争,一定很和谐。所以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将这些道理在日常生活上去落实,就能成就慈悲、智慧、大愿、实践的功德。佛教中有四大菩萨,我们把四大菩萨悲智愿行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上。不但自己得到利益,就是整个社会大众也能得到利益,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确实实佛法是在世间,与世间互相融合没有妨碍;要修行学佛,要成就佛道,不离这个世间。

  佛法是我们人生的真理。人生的真理是很多,佛法是真理当中的真理。举例而言,家庭有伦理道德,如果家庭没有伦理道德,家庭就会乱掉,所以家庭的伦理道德是种真理;在政治上面也有政治的伦理,有上下尊卑,这些就是真理;社会上有敬老尊贤,这是社会上的伦理。宗教也有宗教的伦理,所以在不同的层面,都有伦理的道理,这些真理是很多的。

  而佛法是真理当中的真理,如同之前所说,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依存,既然是互相依存,人与人之间就要互助合作、互相关爱,等于儒家所说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、“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,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,可是要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并不容易,因为对于许多道理了解的不够深入与透彻,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便无法将道理确实在生活中实践。如果知道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,这就是知其所以然,既能知其所以然,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互相尊重,互相关爱,如此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,才能将道理在生活中实践。

  佛教里面有四大菩萨:观音菩萨表慈悲、文殊菩萨表智慧、地藏菩萨表大愿、普贤菩萨表大行;目的就是告诉我们,要学习这四大菩萨悲、智、愿、行的精神,将之落实在日常生活中。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利益,就是整个社会大众也能得到利益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确实实佛法是存在世间中,不单单只是存在寺庙,或者仅只是念佛、诵经,更重要的是要把佛法的道理宣扬,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真理,净化心念,改变不好的习惯与观念,自然而然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。

  例如目前有些国家的教派组织,可以为了他们所信仰的神,从事恐怖的活动,牺牲自己也牺牲别人,这种信仰不是正信,失去了智慧的信心;产生了种种偏激的作法,为了要讨好他的神,以为牺牲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可以到天国去、可以到神那里去。这样的观念在佛法看起来,既缺乏智慧,也缺乏慈悲,到最后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,也牺牲别人的生命;同时造成社会国家的动荡不安。这样的宗教便只有宗教热、宗教信仰,而没有宗教的智慧、情操,也没有宗教的广大心怀、平等与尊重。

  如果我们都能够实践佛法所说的悲、智、愿、行,不但没有战争,还能为社会带来和谐,为人类带来和平,所以佛法的道理是值得每一个人去追求的。佛法除了悲智愿行之外,还告诉我们有这念不生不灭的心性,体认到这一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,生命便是无穷无尽,这样的真理也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,明白佛法的道理,活在世间上就很有意义,很有价值。

  有些人,不了解人生的真理,不了解佛法,以为人死了就了了;富贵的人,有这么多的财产,将来一口气不来,这些财产一毛也带不走,所以现在利用活着的时候,花天酒地,吃喝玩乐,天天去享乐,去造恶业!有些人没有钱,看到人家吃喝玩乐,拼命去享受,自己得不到这一种财富,就去偷、去抢,甚至绑票勒索;希望人生享受一番,享受了以后死了也瞑目。这两种观念都是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了了,有了这种错误的观念,便觉得既然是了了,不如现在痛快一番。

  而真相绝对不是如此的,如果真正是如此的,那我们也不需要修行、也不需要佛法了。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,以前是皇太子,可以继承王位,为了要修行看破了王位,离开了最幸福的家庭,离开了最豪贵的宫廷,经过六年的苦行,最后成道证果。成道不是死,成道就是先由悟道开始,道是我们每个人这念心,就是听法的这念心,这念心觉悟了就是道,这念心迷糊了就是众生,这念心起了邪见就是魔,这念心大彻大悟了就是佛。这念心造了恶业就是黑暗、就是地狱。我们这念心起善念就是光明,光明就会令人心生欢喜,这念心继续不断地起善念,就是光明、就是净土。所以佛法所说的当下这念心,是最实在的人生真理。

  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在佛经中提到: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因为一切众生都有心,在眼睛能够看,在耳朵能够听,在嘴巴舌头能够知道酸甜苦辣,在我们手能够知道拿东西,在我们的脚能够知道走路,在我们第六意识能够推测思虑,这些就是我们的心,如果我们明白这念心就是开悟了!所以佛法所说都是最实在、最科学的真理。

  一般人若不了解这念心,从早上到晚,忙忙碌碌;早上一起床,柴米油盐酱醋茶,一直忙到晚上,身体疲倦了就睡觉,睡觉之后,觉性更低,心迷失掉了,昏昏沉沉,迷迷糊糊。白天在忙乱中,不能作主,到了晚上睡觉,这念心依然迷糊,无明、烦恼、愚痴,所以人生始终在迷糊当中、始终在梦境当中,一般人所说“人生如梦”,若不了解这一念心,真正人生是一个梦境,不是形容词。

  这念心如果能够时时作主,不随境界起任何一点波浪,达到像一潭止水一样,很平静、很宁静,没有妄想、昏沉,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没有一点灰尘,十分光明,所谓汉来汉现、胡来胡现,没有妄想的心,犹如明镜,本具的智慧心现前,就能了达一切。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;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,贪睡、贪利,如同我们内心的尘垢,使这念心犹如“宝镜蒙尘”。恩恩怨怨、分别取舍就是波浪,有了这些波浪、这些尘垢,这念心便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宁静,无法开启本具的禅定与智慧。

  因此佛法告诉我们要检讨反省,“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”,如果从这方面来用功、来反照自己,把心中的尘垢除去,保持宁静,心中自然清明不迷糊、不颠倒!佛经中提到,“圣人无梦”,实在是如此的,圣人知道我们这念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、智慧、寿命,掌握这念觉性,能作主的这念心,便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始终清楚明白,不迷糊不颠倒,即使睡觉心中还是清楚明白,所以云圣人无梦。我们念佛──念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无量光无量寿,以名昭德,用这句阿弥陀佛,提醒每个人自己的觉性,这念灵知灵觉、不生不灭的心性就是阿弥陀佛,用阿弥陀佛显现我们的性德。

  所谓“念佛有一个自性佛,诵经有一卷无字经”,念佛的目的就是藉阿弥陀佛这个佛号,体悟心中清明的自性。而诵经也希望藉由诵经,让心当中本具的智慧心显现,无字真经,意喻我们本具的这念心,自性的智慧因烦恼妄想而不显,犹如无字真经,须假外面有相的经为方便来契入这一念心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就一定会爱护自己的身体、自己的生命。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懵懵懂懂过一生,就会糟蹋自己的身体,乃至于浪费自己的生命。

  一般人想不通,认为人最多不过活一百岁,到了一百岁还是要死,既然是要死,所以在没有死以前要享受一番。这些观念来自于不了解这念心有多大的智慧、功德,乃至于神通妙用,如同儒家所说“百姓日用而不自知”,儒家说我们每一个人、每一天都在用这念心,可是却不知道自己这念心在哪里?现在一般人也有类似的体悟,在每天忙碌的生活当中,始终怀疑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,体悟不到这念心,便无法为真正的自己下定义!

  有时候我们劝一些人来修行学佛,他说“师父啊,我现在很忙碌,没有时间来听经闻法”,于是便问他:“你说你很忙,是哪一个你在忙呀”,我们思惟一下,一般人会说身体就是自己──男众认为现在年轻力壮的这个就是自己,女众认为年轻貌美,身材苗条的就是自己。假若这真的是自己,可是再年轻貌美的容貌,经过一段时间头发也白了,面孔也苍老了,乃至于体态臃肿,和年轻时的自己比较,这是不是自己呀?一般人或许还是认为这是自己,可是再隔一段时间,老态龙钟,耳朵也听不见,乃至于睡觉也睡不着,腰酸背痛,与年轻时的自己做比较,也还是认为这是自己吗?其实这些都不能算是自己,这只是我们的色身。我们的色身,随着时节因缘变迁,一天一天地变化、衰老,所以这不是自己。

  你看小学的时候是小学生,念中学的时候变成中学生;读高中的时候,中学生又不存在了;读大学的时候,又认定自己是大学生。大学毕业拿了博士,认为自己是博士;现在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,或当教师,或当医师,或当董事长,又认为这个是自己,这个自己时时在改变。
 
  以前在小学的时候,认为小学生是自己,经过时空的改变,这一切因缘通通过去,这些身段、形象通通不存在了,就证明把色身认知为自己,实在是没有智慧。那现在当了董事长,是不是自己?也不是自己,因为人会一天天衰老。现在是董事长,当公司一解散,董事长的职位也没有了。结了婚、有了太太,变成别人的先生,一离了婚,先生的身份也没有了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名份职称也不是自己,身体、名称职衔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。唯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,始终不随着时光迁流而有所改变,小时能知冷热痛痒的心,和长大时能知的心始终无二无别,能知的这念心,是我们的觉性、是我们的佛性、是我们的真生命,体悟到这念心,这才是最实在的,才是真正的自己;如此来过生活,人生便很有意义、很真实。

  人生中的一切,包含这个色身,都是迁变不息、无常败坏的,唯一真实的就是能知冷热痛痒的觉性、能听法的这念心,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。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些都是真理。人不是死了以后才成佛、不是到西天才成佛,也不是到天上去成佛,佛经里面记载,每一尊佛都是在人间成道的。所谓成佛,是指所有功德善法、乃至对心性的体悟都到达最高、最真、最善、最完美的的境界,如果一个人的智慧、慈悲、禅定、福德、悲愿及神通妙用,达到最高的境界,就是如来佛。如来佛心当中是清静的,不像众生有这么多的烦恼,患得患失,如果从功德善法及来努力,一切圆满了就是佛。

  现在的科学、科技来观察,人类的智慧似乎已达到最高点,但在佛法看来,科技虽然发达,仍有许多的副作用,所以追求科技并非是解决人类生活的究竟。佛法的智慧不但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佛是全知,这个世间上没有哪一件事,如来佛不知道。譬如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可达十万八千里远,但仍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,就证明如来的心量广大,智慧广大,一般人无法超越如来佛的智慧,人们常说:“人算不如天算”,真正是如此的。而佛的智慧是本具的,不是求来的,亦非从外而得。,我们听法的这念心,其实每一个人都有,所以在佛经当中提到“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”,成了道,成了如来,成了菩萨,本具清净的心性也不增加一丝一毫,我们在众生的这念心和如来佛比起来,也不减少一丝一毫,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要有信心,相信众生与佛只是迷悟上的差别而已。

  这念心,无论远、近都存在,不随时空而有所障碍。远,是指到天涯海角,这念心也存在;近,即便在仅一个??米大小的房间里,这念心仍是相同的,不减少一丝一毫。举例而言,如有人子女在美国、加拿大等遥远的地方念书,天天都在想念他,关心他的健康、学业,经过一段时间,忽然晚上梦到孩子生病了,隔天马上打通越洋电话查证,结果真的生病了。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,实是无远弗届,而且每一个人都有,只是一般人虽然日常都在运用这念心,却从未体会这念心的神通妙用。

  佛经中提到:“三界唯心、万法唯识”,所有一切境界,都是我们这念心的作用。现今科技时代,一般人拼命去追求科技的知识,却不知道,科技的知识是从我们这一念宁静的心产生出来的。无论是科学、医学、哲学,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这是一个很显明的事实。如核子弹及种种最新科技,都是人心智慧的结晶,如果运用这些科技的人,缺乏慈悲心、平等心,没有体会佛法所说人与人是互相依存的道理,就会把核子武器当作是一张王牌,想要征服世界。等到有一天,世界拥有核子武器的国家忽然大爆炸,这个世界就毁灭掉了,等于是自己运用核子武器毁灭了自己。

  要避免人类自我毁灭的浩劫,要追求更圆满的生活与生命,就要从培养慈悲心、平等心做起。能够明白人人都有佛性,知道一切众生,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自然就不需要核子武器、原子弹,连现有的法院、宪兵、警察都不需要了,为什么?因为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,要互相依存,社会、国家就都很和谐。这在佛经里面称为“净土世界”,净土世界里面就是很和谐,没有战争,而且因为那里人心善法的感召,思衣衣至,思食食来。这些都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最实在的一个真理。

  目前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很忙,忙着追求名利、财色,乃至于田园、房地。苦苦追求了一生,到往生时,自己一分钱也带不走,真正带得走只是自己所做的善恶业。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,有财物的人,把财物捐出来,多做一些善事、功德,无形中功德法财就愈来愈增加。没有财富的人,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,就不会光坐在这里等人家来救济,而是要靠自己去努力,现在种什么因,将来一定得什么果,懂得把握当下努力;才真正能把握得住生命及生活真实的意义。

  有人说:“佛法所说的因果太渺茫了。现在种因,要等到未来、来世才能享受果报。来世谁知道呀!”其实,佛法所说的果报在未来,未来并不完全是指来世,这仅是狭义的解释,三年、五年是未来;三个月、五个月也是未来;三天、五天也是未来;乃至下一个钟头、下一分钟、下一秒也是未来。如果把这个道理明白了,就知道佛法所讲的因果是最积极的道理。“因”就是要我们去创造、努力,一般人讲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”,佛经里说“没有天生的释迦、自然的弥勒”,一点一滴都要靠现在去努力。懂得从因上努力,人生就会愈来愈光明。

  社会救济是一种助人的发心与美德,然而观察国外的救济福利,仍不免有所缺失。在国外有少数失业的人,领了政府的津贴不做事,白天喝酒,喝到醺醺大醉就睡在街上,甚至去做非法的事。如此看来,失业救济原本是一番好意,但是如果领取救济金的人,不知努力、甚而为非作歹,仍然会形成社会的问题。佛法告诉我们:“救人,只能救急,不能救贫”,人如果没有饭吃,我们一定要救他;这个人生病了,我们赶快送他到医院。人有了急难,赶快帮助他,这些都可以舒缓一时之急。然而救得了一时,救不了一世!从三世因果来看,贫穷是因果业力的呈现,过去未能勤植善因,所以此世缺乏福报,即使他人愿意救助,也必须当事人有福德享用。所以确实救人只能救急,不能救贫。  

  真正救贫,要从因果当中努力,鼓励当事人多作善事,要从事正当、清净的事业。所谓正当的事业,是指合乎国家法令的工作,而佛法中又更进一步提升,不仅要做正业,还要从事净业。属于杀生的行业,虽然政府许可,但会伤害到其它动物的性命,将来还是要受报。又譬如:卖烟酒、从事淫业、开赌场等,都不是清净的行业,如果做了就是造恶业,将来就要受恶报。

  从因果的角度来看,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,做事没有任何善缘、助缘,再如何努力,都不容易成功。反之,一个有福报的人,只要努力,必能水到渠成,享有丰美的收获。福德是过去生修善积福所至,如果过去没有修,现在开始努力还来得及。因此,要想富贵、安乐,只要能够依照佛法的道理,持续不断地努力,经过三年、五年、乃至十年,未来一定很光明。

  曾有人对因果产生疑问,看到有人作善事,作了很多年,到现在仍一身清苦,并没有发财。而有些人从来没做过善事,但却一帆风顺、步步高升,因此怀疑因果存在的真实性。因果通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看到别人作善事,现在运气并没有变好,并不能否定他所作的善事是错误的、对人生是没有助益的。儒家有两句话,非常有意义;第一句是说“为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尽必昌。”作善事的人,今生没有昌达,是因他前世曾经造作恶因,恶业尚未过去,现在还需受报。只要愿意继续忍耐,不断的修善;等到恶业消除,善业成就,马上就一帆风顺。而第二句是“作恶不灭,必有宿德,德尽必灭。”一个作恶的人,虽然现在得意洋洋、大富大贵,但今生的福报,是前世修来的,等到前世福报享完了,因为今生并没有修福报的缘故,马上就要大祸临头。

 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些道理,在人生的道路上,一定能找到努力的方向。佛陀告诉我们,这一生中不论是在家或出家,首先就是要惜福,要爱惜自己的福报,不要浪费,节约就是惜福。其次就是要修福报,修福报就是要开源,又能开源,又能节流,那我们的福德一定会天天增长。佛法中有一个故事,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有一次接受在家居士供养一件新的衣服。释迦牟尼佛看见了说:“你有这件新衣服,原来的旧衣服要怎么处理?”比丘回答:“世尊!等到我旧衣服穿烂了,才会穿新衣服。”佛继续问:“假设旧衣服已经穿烂了,那这件烂衣服要怎么处理?”比丘说:“世尊!我会把烂衣服剪成一块一块当抹布。”世尊又问:“如果这抹布已经擦烂了,你要怎么处理?”比丘说:“世尊!烂的抹布埋在果树下,可以做肥料啊!”从世尊与弟子对话中,可以深刻体会到知福惜福的观念。

  然而在现代,垃圾堆里常有很多完好的衣服与用品,只是不喜欢就丢弃,这不但浪费了资源,也浪费了自己的福报。如果每个人都有惜福的观念,垃圾不仅会减少很多;也是惜用自己的福报,让自己的人生保留许多福德与助缘。佛法告诉我们要修福德,惜福就是修福。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,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惜福、修福,福报就会越来越大;福德大的人,不仅自己人生顺遂、光明,还可布施福德给大众,造福社会、国家,让所有人都分享这份福德与光明。

  佛经中提到:“福慧双修”,福就是善法,修善法便能积聚福德。佛陀还告诉我们要修智慧,要修智慧除了听经闻法建立知见,及正确的观念外,更重要的是听法这念心要回光返照。“回光返照”是指做错了事情要检讨、反省、改正,这念心时时刻刻净如明镜,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明,没有一点尘垢;像一潭静止的水,没有波浪。能做到就是菩萨,完全做到了就是如来在世。要想达到这个境界,必须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;如果修行离开生活,便很难实践佛法。

  有人认为成佛是很高的境界,这念心要风平浪净,不能有一点波浪,实在是不容易;心中不能有一点灰尘,也实在是很难。退而求其次,虽然不能成佛,最低限度可以成菩萨,如同儒家所说:“取法乎上得其中,取法乎中得其下”,如果取法乎下,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。我们以成佛为最高指标,成不了佛可以成菩萨,菩萨成不了还可以成贤人、好人,如果连这个愿都不敢发,实在是人身难保。

  有人提到:“自己怎么可能当菩萨?被称呼为菩萨,实在担当不起。”这样的观念并非正确。菩萨是觉悟的意思,儒家说:先知先觉,后知后觉,不知不觉。如来佛是先知先觉,菩萨是后知后觉,现在明白这些道理,急起直追,努力实践这便是菩萨行。有些人喜欢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、名利财色,始终在醉生梦死当中,迷失于外在的种种境界中,就是不知不觉的众生。

  菩萨依因地中发心与努力的不同,分为凡夫菩萨、贤位菩萨、登地菩萨。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堕落,都希望自己能提升,成为贤圣、成为菩萨。然而做菩萨也并非空谈,要发成菩萨的心,行菩萨道的愿。“诸恶莫做、众善奉行。”,便属于凡夫菩萨。继续不断用功、努力,便能达到贤位菩萨,成就贤圣的果德。佛经讲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”,我们的心念非常重要,起心动念就是因,起善念是菩萨,起恶念就是众生;真诚地发了成菩萨的心,当下就是菩萨。

  行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要想成菩萨就要修这六个学分,将六波罗蜜落实于生活中去实践,中台禅寺更进一步将修行的实践原则,浓缩为“中台四箴行”──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,朝这四个方向去做、去努力,去实践修行,必能成贤成圣。

对上以敬

  现代社会,子女对父母、学生对师长、部属对长官的恭敬心逐渐都在淡化,乃至于佛弟子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也是如此,这些都是我们都要检讨反省的地方。修行学佛,对三宝有一分真诚恭敬,就能消除一分业障,消除一分业障就能增加一分福德智慧。所以对父母、师长、长官都要有这种真诚恭敬心。

  对上以敬,通常一般人都有我慢、贡高的习气,认为自己很优越、很高超,内心始终不服别人。人要有自信心,但是不要有骄慢,骄慢是做事的大障碍;任何机关、长官都不会欣赏骄慢的员工。养成恭敬的习惯,才能除去我慢的习性,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真诚的恭敬。透过佛法的薰修,在道场以香花、水果、灯烛,虔敬供养三宝,养成恭敬心了,将恭敬的心念,带到家庭、办公室、社会,对人事物都有一份恭敬心,便是菩萨行。

对下以慈

  对下以慈,佛经讲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。如果社会缺乏慈悲心,人跟人相处总是幸灾乐祸,彼此看笑话;瞋心很重,常生无明、起烦恼,因为缺乏慈悲心,稍不如意便起瞋心报复一切,这个社会的灾难一定很多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要有慈悲心,养成慈悲心,第一、不杀生;第二、救生;第三、吃素。有了慈悲心,瞋心自然而然就消失了,慈悲的心念便能和观音菩萨的法界相应,时时刻刻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保护。

  “对下以慈”:父母对子女要慈悲,师长对学生、长官对部属也要慈悲。即使是一只小狗,都不能用脚踢它,因为它有生命,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,也要尊重每一个动物的生命。在佛经里有一个公案──一天,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尊者在外行脚托钵,突然看到空中有一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,这只鸽子被逼得无路可走,眼看就快要丧失生命,鸽子看到释迦牟尼佛,立刻从天空中飞到释迦牟尼佛的影子下,老鹰在空中盘旋着,就是看不见鸽子。这时,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讲:“舍利弗!你看这鸽子,在如来佛的影子当中很自在、很安全,但是如果在你的影子当中,鸽子就会发抖。”舍利弗心想:我已经证到阿罗汉果,六个根本烦恼都没有了,怎么可能会令众生感到恐惧呢?释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,便说:“舍利弗,你如果不相信,就把你的影子罩在鸽子身上,看看鸽子是不是会发抖?”于是释迦牟尼佛让自己的影子偏到一边,换成舍利弗的影子罩在鸽子身上,鸽子立刻显得很不安,真的在发抖。舍利弗觉得奇怪,就问佛说:“我已经漏尽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这六个根本烦恼,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当中还会害怕?”释迦牟尼佛说道:“你虽然已经漏尽六个根本烦恼,但还有无明及微细的杀心存在。”

  我们要了解,自己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杀业很重,例如人走到山里,会被蛇咬,是因为蛇见到人的杀气很重,为了保护自己,所以先下手为强,先攻击人。专门杀猪、杀牛的屠夫一到猪圈,猪都会跳起来;牛看到屠夫也会流眼泪。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能感受到杀气。所以,慈心很重要,如果有大慈悲心,到任何地方去,都不会被毒蛇猛兽攻击,因为心中没有杀气。了解这些道理以后,自己想要很安全,就要使这念心清净。佛经讲“心净佛土净”,我们心清净了,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要净心、定心,知道要净心、定心,就是菩萨行。“万物静观皆自得”、“大块假我以文章”,心静下来,看到一草一木都能体悟很深的道理。“心安茅屋稳,性定菜根香”,心安了、心定了,虽是粗茶淡饭,吃到口里也觉得又香又甜。相反的,心当中有种种烦恼没有化掉,即使面对大鱼大肉、山珍海味,也食而不知其味,吃了也不消化。所谓“心宽体胖”,心里安详、自在、愉快,粗茶淡饭也都容易吸收。

  对下要有慈悲心,一个人临终时仍能保持慈悲心,就能生到善境,由此观察,佛法确实是人生的真理,值得每个人去追求。

对人以和

  我们对任何人都要和气,一般人都知道和气生财,家和万事兴。可是知道却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因为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如果知到达最高点,心中对这个道理完全不怀疑了,就一定能做得到。儒家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,知行并重,知达到最高点,一定能行;行到最究竟,就是全知。佛经上讲:“解行并重”,我们知道很多道理,但要把这些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上,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
  对人以和,我们对任何人都要和气,要和合。释迦牟尼佛讲,在僧团里要行六和敬,即身和共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事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。人与人之间要和合相处,家庭和合则能兴盛,社会和合就会安定,政府和合国家会坚强。相反的,不和合就会四分五裂,社会就瘫痪了。每个人都有粗暴之心,和能使我们心中的烦恼慢慢减少,能化除粗暴的念头和行为,对人以和是我们在与人相处中,能够为我们所实践的真理。

对事以真

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虚妄的心,做事马虎,不负责任、推卸责任,这便是对事没有真诚心。任何事只要能用真心对待,做到“真”,一定有成就;在学校读书,学业一定有成就;在公司上班,认真负责,事业一定有成就;经营的公司一定生意兴隆;修行人做到“真”,不打瞌睡、不打妄想,一定会证到三昧境界。“真”是除去我们虚妄的心,对事以真,对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,不居功、不诿过、不虚妄。表面看起来“真”好像很普通,真正做到了,得到的利益是无穷尽的,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。

  将“对上以敬”、“对下以慈”、“对人以和”、“对事以真”这四个方向落实在生活上,就是实践佛法。这四个方向是世间法,也是佛法,它是一体两面。做到了就是功德、就是福报,不执着功德、福报,当下就是清净、当下就是解脱、当下就是超越。

  世间法、佛法都是不离我们当下这念心。古谚云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就好的方面而言,船行在风平浪静的水上,就能够顺利的载运东西,到达目的地;就不好的方面来看,如果水起了波浪,就能翻覆舟船。水是一个譬喻,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水,每个人都希望风平浪静,但是自己的心是不是风平浪静?这要看自己作主的能力。能作主就是水能载舟,而自己作不了主,就是水能覆舟。
 
  心起善念就是光明,心念精进就能成就大事;心起了烦恼,生无明,起了贪心,贪财、贪色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名,心就是黑暗,恶念多了,晚上睡觉都会做恶梦,惊慌恐怖,如果继续下去,整个精神都会崩溃,在心念上失去了做主的能力,慢慢便会动诸身口造业,将来一定会堕落,不一定等到来世,这就是水能覆舟。

  所以我们心要清净、有善法、光明,心中常起善念,口讲好话,身做善事,这样的心水一定能载舟,载到光明的地方,从黑暗到光明,从贫苦到富贵,从邪知邪见到达正知正见;烦恼转为喜乐,身体也会健康。所以,水能载舟,水能覆舟,都在我们当下这念心。

  希望每个人都能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。心要起善念,起善念就是光明;光明就是天堂,光明就是净土。这个心起恶念就是黑暗,心黑暗就生烦恼,就生恐怖,身体就会有病,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灾难,这全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。

  以前,在住茅棚闭关的时候,有些居士会上山跟来请法。一天将近凌晨一点钟,有一位居士到山上来,说道:

  “师父,实在对不起,我已经有两个礼拜都睡不着觉,如果我再不来,就会得神经病了。我是硬着头皮来请师父慈悲,为我医治失眠症。”

  师父便问他“你失眠,一定心里有很多烦恼和问题,你说出来,我为你解答;心结解开后,自然而然就不会失眠了。”

  他答道:“师父,十年前我跟观音菩萨许了个愿,只要观音菩萨保佑我赚钱,买到一栋房子,我就开始吃素。我现在不只买一栋,而且还买了两栋,照理说我应该要吃素了,可是,素食不好吃,我吃不下去;而且太太说吃素没有营养,不让我吃。但是不吃素又觉得对不起观世音菩萨,吃素?不吃素?这个问题始终不能决定,就这样想一个礼拜、两个礼拜,觉也睡不着了。师父,您天天拜观世音菩萨,请您跟观音菩萨讲一讲,等我在迪化街再买一栋房子,我就开始吃素,好不好啊?”

  “吃素有没有营养?素食好不好吃?这两个问题,师父给你解答。你跑过三点半没有?”

  “有,我跑过三点半。”

  “你跑三点半的时候,你的朋友帮不上你的忙,只能够请你吃一餐。吃完以后,问你‘今天的菜好吃吗?哪道菜你喜欢吃?’你知不知道?”

  “师父,银行三点半的问题没有解决,那就像热锅上的蚂蚁,哪还知道菜好不好吃?根本没有胃口、没有感觉。”

  “这就很实际了,你心里有烦恼,好吃的东西你不知道,不好吃的东西你也不知道。所以,素食好不好吃,完全是心的作用。”

  譬如,本省人以前都喜欢吃清淡的口味,认为清淡的好吃;广东人喜欢吃酸酸甜甜带一点点咸的味道;湖南、四川这一带的人认为咸的、辣的才好吃,愈咸愈辣才有味道;北方人喜欢吃馒头,只要有馒头和大蒜,加一瓢辣椒酱,对他们而言这个就是美味;江浙一带喜欢吃臭豆腐,台湾的臭豆腐还不算臭,江浙的臭豆腐很臭,不习惯的人头都会发昏,可是喜欢吃的人觉得很香、很好吃;巴西人喜欢吃酸的。历史记载还有很多人喜欢吃苦瓜,他认为苦的东西才好吃;不吃槟榔的人把槟榔放在嘴里,嚼不下去,可是嗜吃槟榔的人觉得很好吃;抽烟的人,烟一上口就有精神,可是不抽烟的人闻到烟味,就不舒服。如此看来,好吃、不好吃实在很难下一个定论。

  其实,重点不在于食物好不好吃,而是在于我们的分别、执着、习惯。世界上没有所谓好吃不好吃的东西,譬如小狗喜欢吃粪便,人闻到粪便觉得是臭的,狗闻粪便是香的;因为众生的习气不一样,业障不一样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不一样。如来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其中有一个上味相;如来佛吃任何东西,只要一入口就是上味、甘露味;凡夫吃食物,要配菜、要用种种调味料,还要色香味俱全。所以,好吃或不好吃,完全是人的执着。

  学佛以后吃素的人,以前认为大鱼大肉很好吃,甚至没有鱼肉就不能下咽,但是修行学佛后,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一切众生都有生命,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所以绝对不吃众生肉,慢慢养成习惯了,现在看到鱼肉都觉得是臭的。以前认为好吃的鱼肉,现在反而觉得不好吃,以前认为粗茶淡饭不好吃,现在却认为好吃,这都是习惯。听完师父的分析之后,刘居士深深赞同师父所说的道理,其实,真正是如此的。

  “素食有没有营养?现在有很多维生素、营养素都是从植物提炼出来,很少是从动物里提炼出来,这是事实。再其次,牛、象、骆驼、马,都是吃草的,力大无穷,吃素怎么会没有营养?好不好吃?营不营养?你回去想一想,想通了以后,你自然就吃素了,你的失眠症一定会好。”

  一星期之后,他到山上来说:“师父,我现在已经吃素了,也已经不失眠了。”

  所以,很多病是由于自己心里面有烦恼而产生出来的,心没有病、没有烦恼,身体自然健康。佛经里讲,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身体,却不知道身体是从善业、恶业而生;善业、恶业是从心所生。想要身体健康,要从心中去改善,有过失、过错,立刻要知惭、知愧,要念佛、诵经、忏悔,真诚忏悔,业障消除了,病就会好。

  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有一个皇帝叫阿阇世王,他杀了父亲,又将母亲关起来,自己篡位当皇帝,又与提婆达多助纣为虐,反对佛教。过了一段时间,阿阇世王忽然生病,长了恶瘤,以现在医学来说,就是得了癌症。当时有一位医生叫耆婆,比中国的华佗、扁鹊,医术还要高明,真正是药到病除;阿阇世王把神医请来治病,医了很久,仍然医不好。耆婆是佛陀的弟子,他说:

  “大王,你的病是业障病,不是医药可以治好的。现在唯一的办法,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忏悔,如果释迦牟尼佛接受了你的忏悔,你的病就有希望了。”

  阿阇世王这时觉悟到自己造了种种恶业,虽想忏悔,但是恶病缠身,连路也走不动了,想忏悔都没有办法。于是,就让侍卫把他抬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,请求佛慈悲,接受他的忏悔。佛是大慈大悲,只要自己真心忏悔,佛陀一定会接受。果然忏悔之后,阿阇世王身上的恶瘤就消了。

  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治我们的心病,心病治好了,身体上的病自然也会随之好转。如果人心安定、平静,心性中本具的智慧就会现前,心有定力,做任何事情就不会慌张,都能够高瞻远瞩。所以落实佛法,使心时时刻刻保持安定、宁静,自然就慈悲与智慧,如此,世间的一切学业、事业、家庭、人际就能圆满。

  佛法与世间法实是一体的两面,能将世间法做到圆满,就是佛法;若人人都能身体力行佛法的道理,社会就会和谐、安定,国际之间也就不会有战争,真正能达到世界大同,实践人间净土的理想。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