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题:用佛法点亮心光──青年禅修教育 |
|
正见如灯 光明人生——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年轻学子在学校念书,每个人都希望学业有所成就,将来成为学者专家、工程师、医师、法官……那么读书的目的在哪里?现在的学校讲究「德智体群美」,读书,第一就是在培养智慧、学业、技能、身体健康;第二,磨炼自己,养成人格。 要如何学有所成?人生在世不外乎就是心与境,处理得很好,这一生就功成名就;处理得不好,心是心、境是境,当中就产生了障碍。我们的心就像电台一样,电台的马力够不够强?有没有能量?能不能够发得出来?每个人都不一样。境,是指外面的环境,学校有学校的环境,社会有社会的环境,千差万别。修行也有心与境,明白这些道理了,学问、事业、道业就能够成就。 正见如灯 心为根本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、社会的精英,假使能够来修行学佛,是最大的福报;能了解佛法的道理,启发正知正见,那是光明再增光明!知见就像一盏灯,知见正确了,这盏灯永远不会熄灭,不但能一直照亮自己,也可以照亮大众、照亮整个世界,所以知见很重要。 佛法告诉我们,这念心是最宝贵的,要时时刻刻净化我们的心,安住这念心,心要作主;假使作不了主,动辄得咎。佛经里面讲「犹如莲花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譬喻这念心像莲花一样没有执着、没有颠倒,「犹如莲花不着水」,什么样的水倒在莲花上,它都不执着,不留一点痕迹,香水也不执着、臭水也不执着;这念心清净广大、很有智慧,「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如同日月在天上运行没有障碍,虚空广大,在空当中不住着空。所谓「莲出淤泥而不染」,现在这个社会很混乱,就像一团淤泥,要在五浊恶世当中生存、生活,必须做到不染。如何「不染」?对于一切不好的事物,要看清楚,心要远离,很多事情不能去做、不要去尝试,做了就会中毒。该说的话要说,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;该做的事一定要去做,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去做。做人做事必须体悟这个道理,时时保持这念清净心,心中有定、有慧,像莲花、日月一样,就是不染。 克念作主 知惭知愧 这念心就是根本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保持这念心清净、觉悟、不动、有智慧、知惭知愧,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、来保养,这就是道。禅宗祖师说: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」《尚书》也讲:「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」圣狂都在一念之间,「罔念」疏忽迷失、不加省察,就可能成为狂妄之人。「克念」,要克制、调伏自己的恶念、妄念。我们心中有很多妄想、执着、烦恼,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念、恶念,还是杂念?心中有了过失,要检讨反省,知惭知愧,好的就保留,坏的就化掉。所以克念,一个是忍,一个是知惭知愧。能够「克念」,最终就能做大事、立大功、建大业,超凡入圣。 这念心除了要定、要净、要明,还要空。这个「空」,不是空空洞洞的「空」,而是没有杂念、没有妄念。孔子说:「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」孔子什么学问都没有吗?不是的。学的时候,什么都要学;学了以后,不贡高我慢,没有我相、人相,心量广大,无有边际,「空空如也」,保持平静、宁静、谦卑,安住在这一念觉性上。人就是要谦虚、谦卑,有些人学了一点东西,就到处去炫耀;学了一点佛法,就认为自己是大善知识,好像学问已经要把肚皮胀破了,不炫耀自己,便说不过去,这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。 觉性才是根本,如果觉性糊涂了,学什么东西都是障碍。一般人只知道追求知识、技能,什么都学当然是好事情,但最根本的这念心却忽视了,外面大风大浪一来,禁不起考验,马上就会动摇心志。苏东坡曾讲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」「八风」,指八种境界──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。假使被别人赞叹:「你是高材生、品学兼优,将来前途不可限量!」听了之后心中很欢喜,心就被动摇了。所谓「万丈高楼平地起」,根基没有打好,就禁不起外面的大风大浪。所以,必须在这念心上来磨炼,在心地上来用功,这是根本。 明白了这个道理,不论做任何事,这念心要定、要净、要明,这样才有福德、有智慧,这就是「万丈高楼平地起」。把基础打好了,无论修十层楼、一百层楼都没有问题。明白了心法,就能运用无穷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;找到了正确的方向,就不会虚度一生,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