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
 
本期主題:常行真誠 成就福慧







古德云:「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」
真誠,是世出世間立身行道的基石。
待人處事常行真誠,專注一心,質直無偽,
如是踏實履踐,廣積福慧,人生一步一光明。


學習真誠之路

文/普因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璨


  過去從事業務工作的經歷,體會到自己在送往迎來、利益較量之際,心口不一幾乎成為一種習慣。學習佛法後,開始覺察自己的言語和行為——究竟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不自覺地虛偽,還是出於真心誠意地對待他人?自我覺察的培養,逐漸成為修行的重要課題。

  然而,習慣了包裹著虛偽的言行方式,當決心成為一個真誠的人時,經常有千百個理由阻礙自己。這段學習與調整的過程,充滿挑戰與艱辛;害怕沒有面子,害怕失去機會,害怕不受歡迎……,要克服這些無明與恐懼,需要的不僅是勇氣,更是智慧與定力。

  心誠意正,是一項值得學習和培養的品德。開山祖師教導「中台四箴行」中的「對事以真」,正是對治虛偽心最根本的良方。虛偽心是不真、不誠,做表面工夫;而真誠心,是真實、誠懇。真心誠意地坦誠相待,能從心底感動他人,並獲得對方由衷的肯定。

  有時,自認真誠待人,但未必得到對方的良善回應,因而開始懷疑他人與自己,甚至懷疑真誠的價值。事實上,這往往是因為沒看清自己以為的「真誠」可能仍覆藏著煩惱,例如:虛禮、傲慢,或者對回報的期待。當願意放下我執,發心從知見的根源去檢討反省與改進,就能在一次次的練習中進步,提起覺性、反觀自照。

  真誠,也需要善觀因緣。誠實語,有時看似傷人,但真正的真誠,其實是充滿智慧與慈悲的。只有在合適的人事時地,說正確的話、做正確的事,才是真誠的圓融表現;如果帶著個人的執著和欲望,很難成就「對事以真」的修行。

  精舍法師曾提示:「要認真,不要當真」,這句話幫助我從另一種角度去理解「真」的意義。自己應認得什麼是真,不被因緣假合的相狀所迷惑,別把虛妄當真。因此,「認真」不僅是負責任地應對每一件事,更要認識真心、直下承擔,凡事回歸原點,從因上努力、心上用功,而非只是一昧追求果報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」,真誠是一種純粹、本具自性的顯現和作用。當能以真心誠意面對一切,生活就會因坦蕩而更加踏實,人際關係也能充滿溫暖與信任。人生的道路上,願以真心為燈,成就自己的福慧,並為他人帶來光明與希望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