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0 期 |
|
本期主题:常行真诚 成就福慧 |
|
学习真诚之路文/普因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传璨 过去从事业务工作的经历,体会到自己在送往迎来、利益较量之际,心口不一几乎成为一种习惯。学习佛法后,开始觉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——究竟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不自觉地虚伪,还是出于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?自我觉察的培养,逐渐成为修行的重要课题。 然而,习惯了包裹着虚伪的言行方式,当决心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时,经常有千百个理由阻碍自己。这段学习与调整的过程,充满挑战与艰辛;害怕没有面子,害怕失去机会,害怕不受欢迎……,要克服这些无明与恐惧,需要的不仅是勇气,更是智慧与定力。 心诚意正,是一项值得学习和培养的品德。开山祖师教导「中台四箴行」中的「对事以真」,正是对治虚伪心最根本的良方。虚伪心是不真、不诚,做表面工夫;而真诚心,是真实、诚恳。真心诚意地坦诚相待,能从心底感动他人,并获得对方由衷的肯定。 有时,自认真诚待人,但未必得到对方的良善回应,因而开始怀疑他人与自己,甚至怀疑真诚的价值。事实上,这往往是因为没看清自己以为的「真诚」可能仍覆藏着烦恼,例如:虚礼、傲慢,或者对回报的期待。当愿意放下我执,发心从知见的根源去检讨反省与改进,就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进步,提起觉性、反观自照。 真诚,也需要善观因缘。诚实语,有时看似伤人,但真正的真诚,其实是充满智慧与慈悲的。只有在合适的人事时地,说正确的话、做正确的事,才是真诚的圆融表现;如果带着个人的执着和欲望,很难成就「对事以真」的修行。 精舍法师曾提示:「要认真,不要当真」,这句话帮助我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「真」的意义。自己应认得什么是真,不被因缘假合的相状所迷惑,别把虚妄当真。因此,「认真」不仅是负责任地应对每一件事,更要认识真心、直下承担,凡事回归原点,从因上努力、心上用功,而非只是一昧追求果报。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不离自性,即是福田」,真诚是一种纯粹、本具自性的显现和作用。当能以真心诚意面对一切,生活就会因坦荡而更加踏实,人际关系也能充满温暖与信任。人生的道路上,愿以真心为灯,成就自己的福慧,并为他人带来光明与希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