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
 
本期主題:常行真誠 成就福慧







古德云:「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」
真誠,是世出世間立身行道的基石。
待人處事常行真誠,專注一心,質直無偽,
如是踏實履踐,廣積福慧,人生一步一光明。


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

文/普皇精舍高級禪修班學員 法出


  人脫離不了群體,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群體關係,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了改變。首先是「人脈存摺」的概念沖淡了早期純樸敦厚的人情味,隨後又出現了「有效社交」一詞,在新書區及網路上開始流通起「把人脈變成錢脈」的觀念。在人際關係中交相利益時便稱兄道弟,無利可圖時就各奔前程,這是現實社會重利輕義的縮影。但若利欲薰心到見利忘義的程度,各種詐欺舞弊就出現了,人與人之間築起不信任的高牆,冷漠似乎變成一種合理化的自我保護模式。

  孟子說:「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」意即反省自己做到了真誠,便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。「對事以真」不僅是做人處事的準則,也能讓我們內心坦蕩光明、自在安樂,不為任何利益損傷道義。以誠待人則無人不信,若每個人都能真誠相待,少些虛偽不實,社會一定能更加溫暖祥和。

  凡事真心實意地落實,在牽涉範圍不廣,或有普世價值可為依循時就相對容易做到,如學生讀書做學問,不敷衍馬虎,這是真;餐飲業者不僅追求色香味美,也注意健康衛生、食材安全,這也是真。但若牽涉的人事範圍愈廣、情境愈加複雜時,除了需有判斷的智慧,還要有承擔的勇氣,例如在職場上遇到舊習陋規時,選擇因循苟且,表面上也許能夠省事省心,但若秉持「對事以真」的態度,可能就要勇敢提出問題,甚至需要從制度或流程面力行檢討改革,這不僅耗費工夫,還可能遇到困難阻力,考驗我們的格局、智慧、決心和毅力。但成就大事的菩薩,往往都能從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,具足遠見又無畏艱險,勇於做出改變,進而開創新局。

  自從來到精舍上課,深刻體會到「對事以真」的意義,看到大家無論是發心義工還是協助每堂課後清消,都不分你我、盡心盡力,內心著實十分讚歎和感動。在法師的慈悲帶領下,師兄弟彼此相處和合融洽,總能順利圓滿每一次的活動與課程。來這裡學習一陣子後,更體會到佛法不是只存在經本上、講堂裡,還能帶得走、用得上。祈願自己也能從「對事以真」開始,發揮菩薩精神利益大眾,接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,共同實踐利樂有情的願景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