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98 期 |
|
本期主題:持戒以護心 成就菩提道 |
|
淨戒功德具 無上菩提本——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編輯部整理 戒,就等於國家的法律、家庭的倫理。好國民是以法律為標準,遵守國家的法律,就是好的國民。儒家以禮為根本,用禮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,所謂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;佛法,則是以戒為根本。修行學佛的目的,就是要超凡入聖,為賢為聖。賢、聖有種種不同,這當中就是以戒為標準。 淨戒為梯 超凡入聖 一般人說「做人要有分際」,什麼叫做「分際」?「分」,就是我們的本分;「際」,就是界線、標準。如果每個人都遵守分際,家庭、社會就很和諧、很有次序。家庭有家庭的倫理,學校有學校的倫理,社會有社會的倫理,政治有政治的倫理,宗教也有宗教的倫理,即是以戒為根本,這就是修行人的分際。 戒律雖然很多,歸納起來就是三個重點:律心無過,律口無失,律身無犯。律心無過,時時刻刻檢討,心當中有沒有過失。律口無失,要慎言,不要失言,不要隨便亂講話,講出來的話不要有後遺症。律身無犯,戒律就是一種規範,規範我們的身體不要造殺盜淫。所以為什麼要受戒?因為一般人都很粗心,「心猿意馬」,心容易打妄想;「心直口快」,口容易講錯話;身很隨便,犯了過失還不知道。現在了解了,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。哪些該做、哪些不該做?哪些念頭該起、哪些不該起?用持戒的方法,清淨身業、口業、意業,把心中的煩惱化掉。 經云:「戒是正順解脫之本。」「正順」,即正順菩提心、正順佛性、正順無上菩提。每做到一條戒,就解脫一個煩惱,就得到一個清淨的功德。戒律是做人的根本,是超凡入聖的基石。所以戒為菩提勝因,無論出家、在家都是以戒為根本。我們現在得聞佛法,又發心受戒,三皈只是開始,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,受了八關齋戒再上一層樓,受了菩薩戒又更上一層樓。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樓大廈,三皈五戒就是打地基,地基打好了之後,進受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往上十層、二十層、一百層,都會很穩固、很安全,絕對不會搖搖擺擺,也不會傾倒。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既然已經登堂入室了,還要一層一層地往上爬,步步高陞,從賢位到聖位。如何再進步?就要進一步談到佛性。 每個人都有佛性,佛性當中具足兩種功德:一是性德,一是修德。性,就是本性;修德,指修行的德。性德是本具的,例如每個人的眼睛都能看;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,看東看西,看光怪陸離的五光十色,不知道看經、也不知道持咒,眼睛始終亂看,眼根就不清淨,六根染污了就沒有德、就墮落了。受持三皈、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這就是修德。所謂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持戒圓滿了,就有戒德;不持戒,就沒有戒德。 所以受戒是一件善事、一種功德、一種解脫;不受,就得不到這種功德。自己做了多少,就得多少,如果只是說得天花亂墜,五戒做不到、八關齋戒也做不到、菩薩戒也做不到,雖然是在修行,但因為沒有修德,我們的性德就跟凡夫眾生一樣,打妄想、起無明,清淨佛性無法顯現,就沒有光明。所以說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修行有了功力、有了工夫,本具性德現前才會有光明,六根才會清淨,煩惱才會脫落,將來才會成無上道。 要怎麼成就修德?依持戒的粗細,分成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。上品,分為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品,又分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品,又分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做到上上品,就是「修德有功」,六根清淨,功德果報無有窮盡,這就要靠修。時時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?有沒有打妄想?打了妄想,馬上返照自心,慚愧、懺悔、改過,這就是修德,這就是修行。 修德有了工夫,佛性就會現前。佛有兩種法身——功德法身、清淨法身。每個人都有清淨法身,但因為沒有修,所以無法現前。功德法身,則是藉由修善,慢慢累積起來的。藉由持戒,斷除無明煩惱;煩惱漏盡了,心得到光明、得到自在,就證到無始無終的清淨法身,就和諸佛菩薩一樣。 事理一如 會歸心地 經云:「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具足持淨戒。」戒,能戒除我們身口意三業的煩惱,持一條戒,就得到一條戒的清淨功德。持戒就是要在六根上修,要在身口意三業來修。不是「修」了就有,而是要修德「有功」,如此就要腳踏實地、一步一腳印地實踐。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是家庭、辦公室、道場,任何場所都可以修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不僅中台禪寺是道場,家庭也是道場,辦公室也是道場,整個社會都是道場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 想要超凡入聖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現在就要持戒清淨,戒是根本。持戒有事有理,一條一條的戒文是事,理上則是要會歸心地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會歸心地,心地就是我們的靈知靈覺、我們的覺性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個覺性,要把覺性靜下來、定下來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這樣來實踐,就是以戒為根本。 萬丈高樓從地起,從三皈到五戒,從五戒到八關齋戒,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;登堂入室之後,還要了解佛性的道理、知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就像爬樓梯一樣,步步高陞,最終一定可以成道、成佛、成菩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