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70 期 |
|
本期主題:知苦進道得解脫 |
|
善修四諦 道業成辦──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編輯部整理 修行學佛,首先要了解人生就是苦,假使對苦的道理不了解,沒有深切地認識、體悟,修行便用不上工夫,乃至因為迷惑而造作種種苦因,隨業流轉。佛法中有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所謂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」,就是要先知道什麼是苦,斷除造成苦的因;欣慕涅槃的常樂我淨,進而透過修道,斷除煩惱趣向涅槃,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。 知苦斷集 因上努力 什麼是苦?苦的本質是逼迫性。人生可以分為八種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,乃至種種順逆境界使身心得不到安定,這都是苦。 例如一個沒有錢的人,貧窮下賤,穿不好、吃不好、住不好,沒有社會地位,被別人看不起,生活中還有種種壓力。本來已經很苦了,為了生存必須去做工,拚命想賺錢,起了貪心,貪心也是苦;又因老闆不好而受氣,受到種種的折磨,起了瞋心,瞋心也是苦。苦上加苦,這樣一來,人生就愈走愈黑暗。 苦諦是一種真理,上至總統,下至販夫走卒,誰也沒有辦法逃離;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,人生就是八苦交煎。明白此理就要「知苦」,檢討反省自己現在有沒有這八苦?進一步推究,苦從什麼地方來? 這些苦不是父母、閻王或菩薩給的,而是從「集」產生出來的。「集」有招集的意思,集合過去的苦因,而有今生要受的苦果。這些苦因都是從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種種煩惱而來。心當中起心動念,起了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吃、貪睡的心,就是在造惡因;如果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覺察、覺照,便會由心念而發之於口、動之於身,就造了意業、口業、身業;這些業因,又感未來的果報,如此輪迴不已。 所謂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」,這就是說明因緣果報的關係。「有此則有彼」,「此」,有這麼一個因;「彼」,一定有這麼一個果報。「無此則無彼」,沒有因,絕對沒有果。「此生則彼生」,只要念頭一動,就感未來的果報。「此滅則彼滅」,如果一動念馬上覺察、覺照,歸於無念,就不會感未來的果報。所以要離開苦的果報,就要從這念因心上來努力。 能所一如 圓成道果 我們明白了,知道今生的苦果是從集而來,集就是因;要想滅除這種苦果,不是東奔西逃,因為無論往哪裡逃都逃不了的,而是要在當下這念心來觀照、來轉,用「觀智」來回光返照,破除自己的煩惱,這樣就是修道。「觀智」就是覺悟的這一念智慧心,例如遇到很好的境界,當下這念心作不了主,起了貪愛,馬上覺察:「我現在又在打妄想了」,就把貪愛的這念心收回來。更進一步,了達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、「當體即空」,貪愛的心一起,馬上把這個境界照住、照破;如果會參話頭,知道自己起了貪愛的心,在起心動念那個地方照它一下:「誰?」「是誰在起貪愛?」馬上把這念心收回來,不被境界所轉,這樣就稱為觀照。 修行最重要的,就是觀智要時時刻刻現前,能觀的智慧心現前,就作得了主,不被境界所惑而造業受苦。有了觀智就有始覺,觀智沒有了,覺悟的這念心也就沒有了。能觀這念心,時時刻刻,動靜閒忙,都要能作得了主,不論順境、逆境、中庸境都是如此,這就是道諦。 依能觀之智,就能證所觀之理。看到任何境界都知道是虛妄的,只有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這念心,這念真空之理、真如佛性之理,才是真實的。能觀這念心與真空相應、實相相應,達到能所一如,證到寂滅的境界,就能勘破生死,這就是滅諦。 佛法是以四諦為根本,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說四諦,到最後在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,還是講四諦,就證明四諦是很重要。這個法門通大乘、小乘,大乘也修、小乘也修,這是一個根本、基礎,它的道理是很真實的。希望每一個人對於四諦要切實地契悟、了解,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依此用功修行,不用等到來世,這一生道業就能成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