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69 期 |
|
本期主題:觀無常,勤精進如救頭燃 |
|
從善觀無常到善用無常文/普同精舍住持 見牟法師 前年年初延續至今的新冠疫情,打亂了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。在這二年多的時間裡,對於「失序」的修行步調,心中常想著:「再過一段時間,一切就能恢復正常。」然而,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,「常態修行生活」一再推延,偶爾還是會讓人感到無奈。 體達無常心自在 前些日子突然醒悟到:原來,原本就沒有什麼事情是「本該如此」的,一切自認為理所當然的「常態修行生活」,只不過是不覺於世間無常所衍生出的「常想」罷了,應當隨順當下的因緣,調整自己修行的步伐才是。頓時心中的無奈感一掃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隨順因緣的自在與對無常更深刻的體悟。 的確,關於「無常」,這個修行人再熟悉不過的課題,當自己真實面對時,還是容易因為慣性思考,而掉入「常想」的泥淖之中。什麼是無常呢?一般人會說:「我不會永遠年輕,會從青年到壯年,從壯年到老年,最後死去,這就是無常。」乍聽之下,這確實是無常,一般人也能接受這種「意料之中」的無常。但這種「意料之中」的無常,還是有「常想」藏匿其中,在哪裡呢?就是想當然爾地認為,人的一生應當經歷青年、壯年、老年,最後才是死亡。然而,並非每個生命都能完整經歷這些過程,有些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,遭遇到突如其來的橫逆,短暫的生命就此逝去。在面對這種「意料之外」的無常時,一般人往往也難以接受,但「意料之外」不正也是「無常」的具體展現嗎? 其實,不論是「意料中的無常」或是「意料外的無常」,其無常的本質並無改變,但為何一個較容易為人所接受?一個卻讓人無法面對呢?問題就出在我們的「意料」,是對於世間變化無常的生滅法,有不切實際的預想。例如,對於貪愛的人事物,總是希望其長長久久;對於施行已久的運作模式,總是習以為常。由於這種預想,忽略了無常的必然性,當「意料外」的無常發生時,就容易產生錯愕、難以接受及熱惱等苦受。 了悟無常契真常 要解決此苦,首先必須「善觀無常」,觀察、思惟世間一切四大五蘊、身受心法皆是變化無常的,一切皆是不安穩、了不可得的,並無真實性可言。進一步透過反觀內照,放下心中對於一切無常之法有常想的妄執,執著放下了,才能真正滅苦。《雜阿含經》中,佛告諸比丘:「色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……如是觀者,名真實觀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……如是觀者,名真實觀。」善觀無常,對於放下執著而離苦,是非常重要的。 觀無常的目的,是為了放下妄執,但並非放下一切的作為。有些人認為,既然世間無常,了不可得,做了也是白做,那就什麼都不必做了;如此即是沒有體會到無常的積極意涵。其實,無常即是「變」,正因為不是固定不變,才讓一切有變好的可能。而無常的變,並非毫無章法,而是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的異熟改變。因此,只要我們掌握因果法則,在良善的因緣當中努力,就能讓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。 然而,即使因為我們的努力迎來好的結果,也必須了解,好的結果本身亦是「無常相」,不能取著,以修行的角度來說,這些都是成就修行的資糧、圓滿修行的「方便」。唯有做到不住著於世間一切有為無常生滅之相,從無常相中回歸無為的真常體,時時從體起用,攝用歸體,體用一如,隨緣不變而不變隨緣,才是真正的善觀無常、善用無常,於常、於無常,皆得圓滿自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