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68 期 |
|
本期主題:照破煩惱 常住安樂 |
|
撥雲見月自性現文/星映法師 「煩」,熱頭痛也;「惱」,有所恨也。從古至今,煩惱一直是個負向情緒的代號,沒有人喜歡煩惱,一提到它,人們都退避三舍,避之唯恐不及,甚至想盡辦法要圍堵它、消滅它。但煩惱境界的出現,對修行而言,也有其意義。 鍛鍊智慧解心縛 孟子曰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間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如果沒有煩惱境界,則無鍛鍊智慧的因緣。因此,選擇逃避煩惱,何嘗不是錯失了修行得以進步、成長的機會?應當要勇於面對煩惱,進而戰勝煩惱。 某次要告知同學原訂計畫異動,可能會影響他原本的行程而造成不便,心想,這件事肯定會讓對方煩惱。正在思考如何開口時,忽然轉念,想起對自己而言,雖然行程異動只是一件小小的事,但對其他人來說,可能並非如此。應該要去了解對方究竟是因何而煩惱,自己以後又應該如何做才會更好。結果,這位同學真的回饋了很多問題,而每個問題確實都指出自己沒有注意、關照之處。非常感恩這位同學,能毫無保留地給與建議,讓自己學習到,往後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,可以多加注意哪些細節,才不會造成他人的困擾。經過這個事件,自己對煩惱有了不同的看法──煩惱雖然很不悅心,但它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和進步。 四祖道信大師還是一位十四歲的沙彌時,參禮三祖僧璨大師,希望僧璨大師慈悲,能為他指點解脫法門。僧璨大師就問他:「誰縛汝?」道信大師回答:「無人縛。」僧璨大師又接著問:「何更求解脫乎?」道信大師言下大悟。這個公案讓我反思,究竟是誰縛住自己、讓自己不得解脫呢?其實正是自己心中的妄念。 反觀自心勤覺照 學期末,忙著準備期末考,好不容易考完,又繼續忙著寫作業、練梵唄、規劃出坡……心中不禁感受到忙碌的逼迫苦。當心中縈繞著煩躁渾沌的思緒時,提起覺性反觀自心,好好地覺照一番:「究竟是誰在忙亂、誰在煩躁?」對呀!雖然外境紛雜,只要回到當下不打妄想、清楚明白、言語道斷的這念心上,始終都是寂然不動,一點都不忙亂。真正令自己心生煩惱的,其實是方才的一念不覺,起了妄想、雜念,便跟著外境念念遷流,因而束縛了自己,讓自己感到很煩惱。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;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」煩惱從自心而起,覺察、覺照、覺悟之智慧,也是從自心而起,煩惱心和智慧心,實際上是源自於同一念心。起煩惱時,只要把心靜下來,回光返照,煩惱剎那間就煙消雲散了。撥去煩惱烏雲,本自清淨、空寂不動的覺性,就像始終高掛空中的皎潔明月,自然顯現。起了煩惱,雖然令人有很真切的感受,但煩惱其實也真的很虛妄,只要心能離境不執著,本具清淨的菩提心就能時時現前。 當下次煩惱再來的時候,知道它雖然虛妄又惱人,卻深具警策砥礪之用,善用它來洞悉自己、改進自己,在煩惱中不起煩惱,就能真正超越煩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