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66 期 |
|
本期主題:常念知足 安隱無憂 |
|
淡泊中見光明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津法師 初初學佛時,曾在禪修班下課後,獲得一杯精舍為大眾準備的珍珠奶茶,帶回家後深怕被弟弟看見搶走它,因此將它放在書包裡。在一番躲避之下,最終杯子裂開了,珍珠奶茶從書包裡流了出來……從而發現一念貪求的下場,竟然是一無所得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諸欲求時苦,得之多怖畏,失時懷熱惱,一切無樂時。」一切苦的根本,來自於貪欲,若沒有這些貪求,何必擔心如何獲得?又何必害怕會失去它?這一次「珍珠奶茶」事件,提醒了自己,要時時淡泊對名利與物質的追求。 淡泊名利 捨離五欲 淡泊,是知足少欲,不求名利。學習佛法,就是要向佛學習,練習在日用中做自己的主人翁,淡泊對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追求,不被五欲境界所牽。如何落實知足少欲?可以在生活中做三個練習。第一,覺察、覺照。覺察到自己對於五欲中的「食」特別容易貪著,在夾菜時,不自覺地生起貪念,每多一小夾,即增長一分的貪心;知道了貪心在此處,便從這個地方開始覺照,保持警覺心,每當夾菜時,注意是否有想多夾一些的心?從貪心緣起處,練習保持作主,不生分別,無有取捨。 源律師曾問大珠慧海禪師:「和尚修道還用功否?」禪師曰:「用功。」律師問曰:「和尚如何用功?」禪師曰:「饑來吃飯,困來即眠。」律師問曰:「一切人總如是,同師用功否?」禪師曰:「不同。」律師又問:「何故不同?」禪師曰:「他吃飯時不肯好好吃飯,百種須索;睡時不肯好好睡,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也。」以此警醒自己,在日用中覺察、覺照,心上用功。 第二,觀受是苦。進一步觀察: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境界時,容易產生種種的感受,又因沉溺於感受而追求五欲之樂。欲望得到滿足時,雖然擁有短暫的快樂,但快樂結束後,卻是空虛與悲惱,因而又想再追求更多,於是在其中造業、受苦。由此體悟到快樂感受的本質是苦,從而惕勵自己,不被五欲所牽。 第三,感恩受用來自十方。出家後深刻體會到,所受用的一切都是三寶給我們的,是國家、社會給我們的,是大眾給我們的。生活日用一切所需,小至一粒米,大至身上所穿的衣服,皆有眾生辛勤的付出。如是思惟,便能更加珍惜福報,並提醒自己要知福、更要培福。 智者悟真 理將俗反 孟子曰:「舜之飯糗茹草也,若將終身焉。及其為天子也,被袗衣,鼓琴,二女果,若固有之。」舜處貧困時,啃乾糧、吞野菜,好像就這樣安度終生。等到他做了天子,穿著錦繡的衣服,這些又像是他原本就擁有的,無論貧窮、富貴都處之泰然,一點都不改變他本來的性德。以舜的例子期勉自己,以平常心面對生活,隨遇而安。 經云:「獲得諸佛正法聖慧財寶積聚受用,乃名圓滿真富貴者。」這念心與佛無有差別,具足圓滿的慈悲與智慧。若能於日用中,不被五欲所惑,而是運用這念心,展現心良善的作用,才是真正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真實富貴,不隨時間、空間有所改變、消失,而能受用一生。 達磨祖師云:「世人長迷,處處貪著,名之為求。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,安心無為。」迷悟之差別,在於悟者能夠不貪不求,知足少欲,從內心不斷地返照,時時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不為欲望所惑,心無所牽掛,定能時時自在安樂,時時充滿光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