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2
 
設計之美









禪宗對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

文/普賢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、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建築學系碩士 安庾心(法山)

  從小,自己就對園藝有著濃烈的興趣,長大後,隨著興趣成為一名建築與景觀設計師。進入精舍上禪修課以及回山聽經聞法時,都會特別關注佛學中與園林有關的典故,例如七步生蓮、菩提樹下成道,乃至《金剛經》所提到的祇樹給孤獨園(祇園精舍),都與大自然、園林和植物有所關聯。「祇樹給孤獨園」的名稱由來,表達對樹木與土地同樣的重視,而重視花木、土地,與現在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學中的生物多樣性更有不謀而合之處。

  二○○三年到香港就業時,承接的第一個景觀設計項目,就是西安大雁塔園林改造;這樣的因緣,讓我經常思考中國園林與禪宗思想之間的關係。這些年來,一直希望藉由自身的禪修經驗及專業知識,透過實地考察與分析,結合歷史的回顧,深入探討禪宗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。

中國園林發展與佛法東來

  對比中國園林發展史與佛法東來在中國的發展史兩個時間線,可以很清晰地看到,佛法在這幾千年當中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。這過程影響了人們的思惟方式,更進而影響人們看待園林的態度。禪宗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契合,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;在努力修慈悲和智慧的過程中,人們面對生活的方式以及態度變得更加精進,積極上進又經常反省、檢討(懺悔)的修行,加速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。如同百丈禪師(西元720年-814年)建立叢林清規,力行倡導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,將印度僧侶托缽乞食的傳統,改為中國式的農禪生活,強化了禪宗思想中的積極與踏實性。

  最早期的中國園林(《中國古典園林史》,「生成期」:西元220年之前),與西方國家園林的發展類似,是以生存及物質需求為主的活動,例如狩獵、耕種等,僅為純粹功能性而沒有觀賞性質。當時所謂的園林,通常為皇宮貴族的狩獵場以及祭祀天神所用的平台。根據《中國古典園林史》的記載,在「轉折期」(西元220年-589年)之前,中國古代園林有了第三個源頭的出現──園圃。園,是指種植樹木(多為果樹)的地方;圃,是種植蔬菜的地方。

  西安大雁塔園林景觀。

  園圃的出現,與佛法在東漢永平十年(西元67年)進入中國,很可能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。因為有了白馬寺以及從印度來的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兩位高僧,帶來釋迦畫像、翻譯了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,佛法僧三寶具足,潛移默化地對人民有了一定的影響。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第四章〈善惡並明〉:「佛言:眾生以十事為善,亦以十事為惡。何等為十?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身三者,殺、盜、淫。口四者,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。意三者,嫉、恚、癡。如是十事,不順聖道,名十惡行;是惡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」亦可能因慈悲心、不殺生的觀念,讓人們對於園林的定義出現了改變,更增加了種植果樹以及蔬菜。中國園林在「生成期」過渡到「轉折期」這一百多年當中(西元67年-220年),人們的心性得到了一定淨化,園林漸漸地從物質上的需求,轉變為精神上的追求,及可欣賞的藝術。

  佛法的超越時間性,在環境教育中可以完美地體現。例如千年道場白馬寺(西元67年至今),它曾與千千萬萬人結緣,在弘揚佛法的同時,也提供了一個中國園林標竿讓人參考學習。白馬寺是漢明帝為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兩位高僧興建,居住生活與譯經的地方。因環境(包含了建築與園林)的存在,而帶給人深刻的印象,在環境中的體驗使人對佛法產生更大的信心。白馬寺經過長時間的洗禮,在不同的朝代不斷地重建。我曾經實地參訪過白馬寺,雖然千年前漢明帝時期的建築與園林已不存在,不同朝代重建過程當中,由不同的僧眾帶領著工匠,將佛法與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我們可以想像百年前的白馬寺,一花一草一木結合了當地的植栽品,由僧眾細心地整理及照顧,成就了寺院園林景觀。

  寺院中莊嚴的環境與民間的園圃有很大的差異性,經歷不同的朝代強化了民間對園林精神上的追求;大眾前去寺院聽經聞法的同時耳濡目染,提升了對建築園林在藝術上的嚮往;於是造園活動開始轉向民間,而從「生成期」單純以功能為主的建造風格,開始轉向功能和藝術創作並重,促成了中國園林的「轉折期」。寺院受到尊重及保護得以延續百年甚至千年,寺院也因此成為一個文化交流傳承的平台,讓中國園林可以有機會提煉至園林藝術的精緻度。

白馬寺將佛法與環境完美地融合
在一起,成就了寺院園林景觀。

 

禪宗對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

  禪宗對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,發生在園林的「轉折期」。禪宗初祖達磨祖師遠來中國傳化(西元520年),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揭示契悟佛心的妙法;若能時時刻刻以其中的道理來返照自心,融會貫通,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則行、住、坐、臥無一不是佛法。禪宗將佛法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的教義,更加接近大眾,使廣大的民眾更願意接受禪法的薰陶。從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心法中,了悟到本具的清淨心,同時透過頓悟法門,許多因緣具足的人快速得到提升。在這人群當中,不乏文人雅士和各行各業的民眾,也因此奠定了中國園林「全盛期」(西元589年-960年)的根基。於審美及設計過程當中,化繁為簡,將直入人心的美呈現出來。

  達磨初祖的到來,傳到六祖惠能大師,一花開五葉,使得禪門大盛,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園林「全盛期」。隋唐時期如同西方的文藝復興時代,大量的寺院佛像建於這個時期。現存的歷史遺址,例如洛陽的龍門石窟,如同大地藝術,巧妙地將佛像結合在自然的山體中,也就是因為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,將人工與自然結合在一起。這時期最明顯的中國園林風格以及規劃設計方式,就是因地制宜。寺院建築園林都是融合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;從規劃選址到最後落成,基本上都不會破壞原有的大自然環境和風貌,甚至是巧妙地將人為的建築融合入現有的場地。禪的思想在寺院設計規劃上,如同現今的生態規劃,在保護以及尊重生態的多樣性下,平衡每一個物種的存在,並落實於生活中。具足慈悲和智慧,禪宗思想的偉大使得整個華夏文化,包含詩、畫、園林等藝術領域,生機蓬勃。

  洛陽的龍門石窟如同大地藝術,巧
  妙地將佛像結合在自然的山體中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