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3
 
本期主題:慎獨







古德云:「一切語默動靜處,直教正念現前」,
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
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,不放逸、不懈怠,
慎獨,則心中坦蕩光明,隨處自在;
三業清淨,自能趣向解脫。


君子慎獨 沙門制心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空法師


  昔日,孔子被困於陳、蔡之間,與眾弟子七日未得食。好不容易突破圍困買米回來,顏回煮飯時,見黑塵掉落到飯中,為免浪費,便將沾污的飯粒取出吃下。有人遠遠見到,以為顏回偷吃,因困阨而失節,便將此事告訴孔子。孔子相信顏回,但為令人信服,就以祭祀之名,請顏回將飯端出來。這時,顏回說明前因,指出吃過的飯不能祭祀。孔子說:「我之信任回,不是始於今日啊!」其他弟子也因此信服顏回的品德。

獨處閒居 光明磊落

  曾子曰: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!」是指君子不論在眾人面前,或於獨處閒居時,都應該戒慎恐懼,時刻奉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正如德行第一的顏回,無論何時何地,都能隨著心中的正道而行,光明磊落,坦蕩無礙。

  「獨」,除了指自己獨處時,亦可指一切他人不見之處,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「起心動念處」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此五根者,心為其主。是故汝等,當好制心。」身口二業的造作,皆源於自己的起心動念。當心中時時充滿善念,自然而然就會善語、善行,言行舉止也不會粗暴或有所違犯。反之,如果起了惡念,不善之言行隨之而起。如《大學》中提到:「小人閒居為不善,無所不至;見君子而后厭然,揜其不善而著其善。人之視己,如見肺肝然,則何益矣?」小人獨處,什麼壞事都會做;看到君子便躲躲閃閃、掩飾壞處,顯露好處。可是別人看來,好像看見肺肝一樣,遮掩有什麼好處呢?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就知道凡事都要從因心上努力。外在的行為,皆不離心念之造作,故一切根本仍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,當時時刻刻觀照、收攝,不使念頭如無鈎的狂象、得樹之猿猴般放逸。

杜絕偷心 行於正道

  「反正沒人會看到」、「只有一下下,應該沒關係吧」、「沒差這一點點」……許多習氣皆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投機心念累積而成,故對治偷心是修行人極重要的一門功課。過去,開山祖師曾帶領著來賓至佛教學院參觀,經過洗衣間時,見一旁的脫水機歪一邊、拖把未擺正,便親手扶正,說:「什麼都要正!」大善知識教導弟子杜絕偷心,在每一個當下戒慎,一切就是要「正」。我們毫不在意的那「一些些」,可能就是日後釀成禍患的起因。只要仍有一絲絲的偷心存在,就無法坦然行於正道,又如何與道相應呢?

  在中台四箴行中,「對事以真」即是以實在、真誠的心去除虛偽和偷心。當心中有「對事以真」的知見,不管處於大眾當中,或是獨處,都能不苟且、不心存僥倖,心正意誠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。每個心念都在正道上,修行之路必可走得穩健。

  所謂「先以善捨惡,後以捨捨善」,不僅應時刻保持善念,進一步要不住善念。開山祖師曾開示:「一個念頭,就是一世的果報」,只要有生滅的念頭,就還有生死輪迴。雖然起了善念,得了善報,但始終在三界中流轉而不得出離。因此更要不執著善法,善、惡念皆不起,保持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、沒有無聊與無記,時時刻刻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

  世間法中,儒家誠意正心、內外一如的修為,是內聖外王之道。更進一步,學習出世間法的修行人,以了生脫死為目標,更應在起心動念處微細觀照,制心不犯。制心一處,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,舉手投足之間都能覺性現前,進而在收攝六根中用功。慎獨,時時刻刻、實實在在地行於正道,了生脫死每一個人都有分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