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2
 
本期主題:隨喜行施 菩提心香







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》云:
「欲求無上道,修行諸功德,破於慳貪心,布施最第一。」
以清淨、無求之心,平等廣修布施,是自利利他菩薩行。
也是成就福慧莊嚴,進趣無上菩提之道。


重要的小事

文/見彪法師


  在菩薩僧團裡,總有許多機會和人相處,調派到精舍除了和不同組合的師兄弟合作之外,還要和不同文化、種族、語言的居士接觸。人種雖異,但道理卻一:人際關係的好與壞,不在於遇到什麼樣的人,而在於布施的心。

愈能捨 愈得自在

  自己執著的點,往往是煩惱的來源。反之,自己能放得下的,也會是與人相處的優點。布施能捨去我執及我執衍生出的煩惱。從總是衡量「他人是否對我好」,到慢慢轉為「我有沒有關心他人、有沒有利益他人」的心念,這樣的轉換,是值得付出體力和時間練習的,因為,愈能捨,愈得自在。

  《雜寶藏經》云,佛說有七種施,功德殊勝,分別為: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、心施、床座施、房舍施。雖然是日常的小事,卻能讓人感受到溫暖。每日朝夕相處的人,往往會因太熟悉而疏忽基本的禮貌,徒生猜疑、嫌隙、誤會、爭吵。不論是對家人、同事,或面對師兄弟,若能於每天見面時,主動打招呼,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行言辭施;或是微笑點頭,行和顏悅色施;乃至於疫情期間戴上口罩,雙眼一笑的眼施;合掌、問訊行身施;或是讓座,行床座施;或是將「我的空間」讓人方便使用,行房舍施;在在能讓人與人之間化冷冰為溫暖。這些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,念念利他布施,都能夠化除種種的計較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,乃至於一次又一次去除自心中堅固的我執。一念布施的心,讓自己的心量更為開闊。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」,一念布施,就有無限寬廣的空間和心量。

  不論是哪一類布施,最重要的在於自己的心念是真誠、是恭敬、是利他、是無我。所以,日常生活中,隨時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,起的是善念?還是惡念?若是起了惡念,則以善捨惡,時時對他人起善念,是為心施。布施的心念,從小事累積起,古德云:「不積蹞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」平日時時提起布施的心念,習慣成自然,遇到大事時就能掌握自心,任心施為。

真心布施 三輪體空

  永嘉大師言:「住相布施生天福,猶如仰箭射虛空。勢力盡,箭還墜,招得來生不如意。」若為了有所得而行布施,遠則福報享盡了,猶墮輪迴、受苦;近則因沒有得到預期的良善反應,或生退心,或起慍怒。

  馬鳴菩薩云:「智者應為解脫而行布施。」佛開八萬四千法門,皆為眾生去除妄想執著,使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現前。布施,是為化除慳貪、解脫煩惱,是故應以三輪體空的道理來修布施:觀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皆為緣起性空,乃至於能施的心也是遇緣而有,「善惡如幻化」、「三界如空華」。行布施,去除妄想執著,所謂「離幻即覺」,自覺、覺他是菩薩行,最終恢復本具的自性清淨心,成就佛道。

  道理其實不難明白,但是做到卻不容易。人與人相處之間,你來我往的互動中,往往可以看到自己心中還有許多執著。若每一個當下,提起覺性,學著向內反觀自照,如此,則不管順境、逆境都是很好的修行因緣。成佛的目標清楚,法門的用法明確,成佛大事就從每日布施的小事修起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