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
文/見紀法師
小時候看到一個廣告,有一句台詞是:「人生是黑白的」,那時心當中所起的疑問至今還清楚記得:「世界明明是彩色的,怎麼會是黑白的呢?」長大以後才了解,所謂的「黑白」並不是指顏色,而是指「感受」。
人在什麼狀態下,會感受到人生是「黑白」的?大多是對現狀感到無能為力,被負面情緒淹沒的時候。但所謂「現狀」,其實是自己過去做的每個決定,積累而成的後果。習慣的思考模式,逼迫我們用同樣的態度和方式面對問題,久之,貪者更貪,嘗盡求不得苦;而怒者更怒,逃不出怨憎會苦;始終在類似的迴圈中打轉,是因為沒有發現那個將自己逼入絕境的,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無法作主的心。
因心即果 不離當下
《華嚴經》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每個人的世界,都是自心描繪出來的。這念心有了煩惱,起了無明,發之於身口就是麤惡之行,除了使身邊的人不愉快,自己也諸事不順而感到黑暗無光,活在苦的迴圈中;相反的,心念常與慈悲、善法相應,除了大眾樂於親近、善緣具足之外,自身也常在光明的法界中,自在無憂,成為善的迴圈。因果輪迴從來都不只是前世今生那麼簡單,我們每一剎那所起的每個心念,因心即果,不用等到未來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,同樣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提到,有人聞佛慈悲行道,以惡言罵佛,等他罵完,佛陀平靜地問他:「如果你送人禮物,對方不收,這份禮物你會帶回去嗎?」對方回答:「當然帶回去。」佛說:「同樣的道理,你罵我的話我不收,辱罵人的惡報一樣會回到你身上。」面對外境,佛陀教導我們,不必為了別人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起惡念,只管照顧好自己的念頭便是。
萬法從心 心淨佛土淨
舍利弗尊者曾請問佛陀:「既然菩薩心淨則佛土淨,諸佛國土皆清淨莊嚴,為何釋迦如來在穢土呢?難道世尊在菩薩因地發心時,心不清淨嗎?」佛陀問道:「日月的光明,有人因眼盲而不見,那是日月無光,還是眼盲人的問題呢?」舍利弗回答:「當然是眼盲人的問題,並非日月的過失。」佛說:「娑婆世界本來清淨,但因眾生心有罪業,所以不能得見,並非如來的過失,若人心淨,便能見到此土本來的功德莊嚴。」於是,佛示現娑婆世界本來清淨的佛土,使與會大眾皆能得見,從而心生敬信。同樣的世界,如來所見是淨土,而凡夫所見是穢土,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好惡,著實跟自己心清淨的程度有關,淨穢由心,非關外境。
《六祖壇經.懺悔品第六》云:「世人性本清淨,萬法從自性生。思量一切惡事,即生惡行;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。如是諸法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、日月常明,為浮雲蓋覆,上明下暗,忽遇風吹雲散,上下俱明,萬象皆現。世人性常浮游,如彼天雲。」善惡亦是相對的,不論是善是惡,只要分別計較了,都是一種執著,有執著就有苦、就有煩惱。太習慣執著的事物,讓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事:每個人都有解脫煩惱的能力,不思善、不思惡這念本具的清淨心,才是一切的源頭。煩惱浮雲是暫時的,因緣和合而生,因緣散去則滅,而日月始終都在原處散發光明,如同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,不會減少一分一毫。
理上雖然如此,事上還是需要透過不斷地練習,老實地一步一腳印,落實修行,在每次對境時反觀自照,不隨生滅的念頭而轉,才能使清淨心發揮本來無礙的作用。修行貴在能「覺」,使覺性現前的次數愈多,遇境作主的工夫就愈純熟,掌握萬法從「心」開始的原則,等於掌握了人生的真理。找回生命的自主權,才有能力為自己開拓光明的未來,讓世界顯現它本來該有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