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9
 
佛學院園地








覺心觀照

在佛教學院中的每一天,學僧們用法、用心、用觀行,
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誨,
走著佛陀曾走過的心路,記錄下對心念的觀照;
覺心觀照——是一份修行人的作業。





不忘念

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舳法師

  早晚溫差大,加件保暖衣物是自然而然的動作,但對於幼童而言,卻不容易。五欲賊人就像陣陣來襲、多變的氣候,眾生如同孩童般,於天氣轉變,不知適時增減衣物,等到感冒症狀出現,為時已晚。

  經云:「若念力堅強,雖入五欲賊中,不為所害。譬如著鎧入陣,則無所畏。」行者唯有時時保持正念,猶如披戴盔甲,才能真正保護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



動靜皆妄

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道法師

  平常到武術館上武術課,我們會覺得是「動」;進到禪堂,靜坐就會覺得是「靜」。但,真的是如此嗎?

  如果我們在練武術時,專注於當下,不就是「靜」嗎?如果我們在靜坐時,心中一直在打妄想,此時是「靜」?還是「動」?所以,動、靜並不是看外相,而是當下的心境。

  若能時時作主,達到動靜一如,正如開山祖師於武術館「武禪一如」題偈所示:「武即禪,動中契一心;禪亦武,靜中生玄機。」




慈心無量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莊法師

  在教授師的指導下修習「慈無量心」之後,發現大眾更樂於與人為善,善緣也在點點滴滴的互動中成就。廣結善緣與世間的人際應酬迥然不同:修行人從慈心出發;世間人以名利心籌量,因為發心不同,果報也隨之千差萬別。

  開山祖師曾提示: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」修行的過程,稍失覺照,即隨順過去的業習而不自知。修習「慈無量心」,讓自己的覺性時時現前,染污之念生起,立即照破,當下便是回復與慈心相應的菩薩行履。




阿彌陀佛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葩法師

  法會動員期間,聯絡組與精舍聯絡時,由於太緊張,一開口便說:「喂,阿彌陀佛嗎?……」雖然令人莞爾,卻也讓人反思,如果對每個眾生,都能視為阿彌陀佛、未來佛,由衷生起恭敬心、平等心,心中的分別、輕慢,也隨之消失。

  自從聽到這段「與阿彌陀佛」的對話,末學見到每一位法師、居士,不自覺浮現「阿彌陀佛嗎?」無形中,內心柔軟許多,見到大眾如見未來佛,心中充滿歡喜與感恩,更憶起昔日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的對話:「心中有佛,則處處是佛」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