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7
 
本期主題:清淨口業 和氣增輝







古德云:「言語知節,則愆尤少。」
了知時節因緣,
端正心念,以正語、愛語,攝受大眾;
在在處處,眾所愛敬,和樂融融。


無諍之德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侚法師

  諍有爭執之意。無諍,即和也。表心聲相應、口合其心之義。古德云:「叢林以無事為興盛。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制定「六和敬」為僧團綱紀,令僧無事安心修行,道場無事長治久安,佛法得以久住。其中「口和無諍」更是維繫僧團和合的關鍵。

  「無諍」不只是出世間法的智慧,同時,也是世間法待人接物、應對進退的準則。諍事往往來自於雙方立場不同,各持己見而生,但是世間法的是非對錯,卻是無常不定,常常因時、因地、因人等時節因緣而改變,沒有絕對性;恆常不變的,唯有佛法的真理。

 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開立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為了對治眾生不同的煩惱,以大悲心應病與藥的方便說法,最終的目的皆是引領眾生,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因此,學習佛法不可執一非他,落入兩邊。

  有「千部論主」之譽的世親菩薩,天性聰敏,博聞強識,通達五百部小乘經典,峻辯如劍,專門弘揚小乘之理。由於世親菩薩錯解大乘佛法,言談之間經常詆毀大乘佛法,其兄無著菩薩修習大乘法門,心生慈愍為度化其歸向大道,假託病緣,令世親菩薩於病榻照顧起居期間,親聞大乘妙法,世親菩薩幡然醒悟,懺悔過去毀謗大乘之愆,欲自斷舌根悔過。

  無著菩薩勸言:「昔以舌毀大乘,今以舌讚大乘,補過自新,猶為善矣。」從此世親菩薩遍覽大乘經典,並造五百部大乘論著,積極弘揚大乘佛法。由此可知,知見為一切言行背後的推手,知見正確就能產生正確的作為。

  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,佛法的弘傳,必須透過語言宣揚教理,更須巧立方便令弘法無有障礙,究竟要如何廣施方便?古德云:「君子和而不同。」

  佛陀時代,有一國家人民性情粗暴,造諸惡業。目犍連尊者前去度化,教示人民作惡受惡報的因果之理,該國人民反而辱罵尊者;爾後五百大阿羅漢前去教化,皆不得其門而入。最後,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獨自前往,不斷讚歎該國百姓,並隨順因緣做種種利益大眾之事,逐漸贏得全國人民的肯定與讚賞,遂方便引領他們聽聞佛陀法音,此國人民因而發起廣大道心。

  善語如花吐芬芳,能令人聞香心喜而趨向光明。時時秉持無諍之心,就能廣結善緣,行自利利他之菩薩行。
 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