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17 期 |
|
本期主題:清淨口業 和氣增輝
|
|
心口和合 身心調柔
文/見歸法師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,描述師生之間因為「聽」、「說」之間的錯解而產生誤會。一名學生在書上讀到一個「啥」字,不知道該怎麼念,於是請問老師:「這個字念啥?」老師回答:「這個字念啥。」學生再問:「對啊,它念啥?」老師再次回答:「念啥。」學生不禁皺眉問道:「我就是問它念啥?」已經回答兩次的老師,不禁動了氣大聲回答:「念啥,我說啥就是啥。」 在這個故事中,所呈現的即是透過言語的傳達,在聆聽與回應的往返之間,儘管一方回答了問題,一方也聽到了答案,然而由於說話的態度與口吻,不僅產生錯解,也造成不歡而散的結果。然而這樣的狀況在生活當中處處可見,情節輕成了笑話,令人啼笑皆非;其次則是彼此產生誤會,嚴重將可能造成師生反目、家庭失和、國家對立,不可不慎。 《大學》云:「誠於中,形於外。」不清淨的言語來自於不清淨的思惟,我們習慣將批評、抱怨、責備訴諸於口,追本溯源來自於自我中心的思惟。如果情急之下,為了維護個人權益,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,一不注意就容易口出惡言,然而憤怒的情緒、嚴厲的指責只會拉開對方與自己的距離。所謂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每個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重視與肯定,惡意抨擊只會傷人又傷己。 究竟要如何從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惟跳脫出來,成就清淨的思惟與言語呢?心無諍,口業自然清淨無諍! 清淨的思惟流露出來的就是清淨的言語,如同甘美的泉水來自潔淨無染的水源。試想,當我們心平氣和、氣定神閒之際,身心皆是清淨柔軟;若是因為理直氣壯,一味地指責他人,不僅氣氛緊張,彼此關係惡化,連帶的,身心也隨之緊繃。若能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在惡念一起,惡語即將脫口而出,釀成對立衝突時,深呼吸,懸崖勒馬,止息惡念、惡語,回到當下,身心隨即安穩、調柔。 以無諍的心接納自己與對方當下所表達的立場與情緒,因為無諍,因此,可以「理直氣平」認清彼此意見的不同。無諍的心,沒有爭個孰是孰非的理直氣壯,以平和的心接納對方的想法、情緒,消弭彼此對立的心念,讓心安住於和諧的法界,因為「接納」,放下了自我高築的分別心;也因為心平,看見事情的真實相貌,自然與相互尊重的清淨法界相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