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2
 
本期主題:逢苦不憂







「天下不如意,恆十居七八。」
悲歡離合,世間常法,
千般辛楚,眾生皆然;
唯以法藥療治,
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;
洞悉人生生滅幻相,
自能逢苦不憂,心常安樂!

於苦中覺悟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牒法師

  「人生幾何﹖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」人生短短數十年的生命,雖說苦樂參半,然而樂時畢竟如過眼雲煙,倏忽即逝;一旦歡樂過去,總歸是苦。

  窮通難料,聚散無常,人生是無數的因緣變化,串接合成的一場大夢。而生老病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是夢中人人都無法迴避的主題,在夢中能夠成就什麼樣的價值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,取決於各人的心志,尤其是苦境現前的時刻。

知苦了苦 覺悟人生

  凡夫眾生心隨境轉,逐境而喜,因境而悲,「苦」字當頭陷溺其中,憂愁惱怒、怨天尤人,始終無法超越,只能消極地企求他力拯拔。而賢人心中有著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的磊落胸襟,與不為外境動搖的堅強心志,就像顏回,即使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,也能安貧樂道、樂在其中。

  至於聖人不但不為苦境所動,更能於苦中洞悉苦的本質,從而覺悟人生的真理,在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的過程中邁向光明之路,進而與世人分享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覺悟大道,接引無量眾生離苦得樂,同登覺岸,圓成佛智。

  俗諺云: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」苦字於一己之生命究竟是好是壞,都是由自己決定,沒有絕對的答案,或因苦而懷憂喪志、鬱鬱寡歡,抑或因苦而奮勇向前、勵精圖治,一切皆是操之在己。

  古聖先賢每以刻苦勵志共相勸勉,如孟子所言: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寥寥數語,千載之下,依然擲地有聲。若能於每一個逢苦的當下,都能以此自勉,省去徒然怨嗟,化為生命正向力量的泉源,進而奮發圖強、克服萬難,必能成就深廣的氣度與非凡的人生。

一念回光 蓮池淨土

  於苦中立志,讓生命的層次因此提升;若能於苦中覺悟,突破煩惱習氣、超越自我,則是百尺竿頭再進步。覺悟,是超凡入聖的關鍵;而苦的逼迫性,往往是啟發覺悟的契機。天上欲樂滿足,使人迷失、耽著,不願捨離,無意修行;人道苦樂參半,為苦逼迫,促發出離心,精進勇猛,易於教化,是以世尊示現於人間成道。

  試想:如果不能深體「苦海無邊」,如何能以壯士斷腕的意志,決心「回頭是岸」?如果沒有對生老病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乃至五陰熾盛苦,深刻體察,又如何能夠生起對解脫之道的渴仰,甘心放下世間一切榮華富貴,乃至為法忘軀、請法不懈,積極實踐離苦得樂的真理?

  正因為親身經歷苦的逼迫,所以我們願意相信世尊所開示的因緣果報之理,在逆境中以「報冤行」降伏心中煩憂;願意相信「多欲為苦」,在順境中檢視自己的心念,克制欲愛貪求;願意相信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的真實智慧,思惟緣起性空,以期永離顛倒夢想;乃至於因為了達「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」之理,發起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的大悲願心。

  從最初的自覺,到發起菩薩「普濟一切」的廣大誓願,乃至最終成就無上菩提,都離不開「知苦」這個起點。由是觀之,苦字豈非超凡入聖的樞機?人生自古誰無苦?於苦難中淬鍊心志,成就賢能之士;於苦中覺悟真理、實踐真理,終將圓成無上聖道!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