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11 期 |
|
本期主題:改變人生的好習慣
|
|
修德有功性德顯
文/普方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悟 剛從職場退休時,因為尚未親近佛法,生涯規劃就是希望自己過個健康快樂的退休生活,所以飲食要求新鮮營養;睡眠嚴守早睡早起;心境保持積極樂觀,並維持適度規律的運動。經過一年多的認真執行,心中卻有了疑惑,難道人的一生就只有這樣嗎?縱使這輩子過得健康快樂,但下一輩子,我會在哪裡?不禁一陣心慌…… 民國九十九年五月間,因緣際會來到中台禪寺參訪,被莊嚴的殿堂與建築內涵所震懾,兩週後,參加中台殊勝的浴佛法會,令人無比攝受,當下即皈依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的座下,六月到精舍上禪修課,終於踏上人生光明的大道。 豁達大度無人我 在法師的慈悲教導下,知道眾生本具佛性,只因妄想、執著的障蔽,清淨本性無法彰顯,透過正確修行就能破妄顯真,開展真生命。理上雖能頓悟,事上仍須假八萬四千種漸修法門來落實修行,究竟從何處著手呢?《金剛經》中有明確的答案: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因此傳悟努力在習慣上做兩個較大的改變:反應慢一點,心量大一點。 人的起心動念,多半是善惡念夾雜,尤其當境界現前時,直覺式的反應雖然快,卻是習氣主導念頭,當中又是惡念居多,因此要提起覺性,讓善念及時現前,以前因為個性急,遇事反應太迅速,常常因此做錯事或是得罪別人,往往事後懊惱不已。現在試著保持覺性,反應慢一點,情況有了改善,待人處事也漸趨圓融。 如何落實《金剛經》中提示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」的觀念?簡單來說,就是放寬心胸。沒學佛以前,大多是為了自己、家人或是親友而付出財物、體力與時間,現在則是學習佛菩薩無有空間、時間限制的廣大願力,也試著練習讓自己的心量放大一點,將護念的對象從家人、親友,逐步擴大到師兄弟、認識、不認識的人、動物與六道眾生,並且逐漸增加在精舍、回山的發心時間,而過去認為做不到的事,也願意試著去承擔,不再推諉。 四相皆非超法界 還記得第一次參加禪七,很多師兄感冒咳嗽,當時的心念是他們應該在家休息,難道不知道感冒會傳染給別人,咳嗽也會干擾其他學員靜坐?第二次打七,面臨同樣的狀況,但心念卻不同:這些師兄真精進,色身不舒服,仍然不放棄用功的機會,值得讚歎學習。與過去的自己相比,現在的心量已稍有進步。 假設廣集福德資糧的公式是功德=(修一切善法)/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,當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四相愈小,功德就愈大,相對的,人我四相愈大,功德就愈小。一切善法可以六波羅蜜做為檢視的標準,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相應者即為善法。遇到境界,反應慢一點,以善念捨惡念,惡業減少,避免墮入三塗惡道,也保有親近三寶的因緣,修一切善同時擴大自己的心量,讓人我四相愈來愈小,將善念提升至無念,則不僅是人天福報,還能趨向解脫自在。 修行的目標,就是要向佛學習清淨圓滿的身口意,儘管佛陀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廣修福慧,一百小劫修得的相好莊嚴,非一蹴可幾,但是只要立定志向,持之以恆地精進修行,必定有圓成佛道的一日。期許自己面對任何境界,時時提起覺性,習氣的反應慢一點,心量大一點,生生世世堅持修行,盡未來際精進用功,永不退轉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