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4
 
本期主題──相由心生








  相由心生──改變人生由心開始

  佛法言:「相由心生」。美麗的容顏,不代表擁有美好的人生。如是因,如是果,今
世的果報是過去的努力,因中心存善念,莊嚴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來;放下對外相的執著
,開展心靈的慈悲與智慧,因緣具足之日,正是生命華果圓滿之時。



覺大和尚開示生命的真相 
 
  世間上的一切都會滅亡;因為有生就會有死,有來一定有去。而證到涅槃寂靜的境界,如如不動;因為沒有生,所以始終是不會滅掉,只有這個勝法才是不會滅亡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節錄自《無常經》開示

外事莊彩咸歸壞

  《無常經》云:「外事莊彩咸歸壞,內身衰變亦同然。」莊就是莊嚴,彩就是彩畫、彩繪或種種布置。如社會上的人重視房屋的裝潢、環境的布置,這些都是莊彩。每個人也注重莊彩,如講究衣服的式樣、材質,女眾還會運用化妝、佩戴飾品等來莊嚴自己。

  然而「外事莊彩咸歸壞」,一切外在的莊嚴都會壞掉。如有些人習慣一定要化妝,天氣太熱,一流汗,就需要再補妝;經常上妝,又會加速皮膚老化。現代人還流行染髮,有些染劑對身體健康有影響,而且不論染成什麼顏色,到最後頭髮都會爛掉、會壞掉。所以這個身體不是要等到死了以後才會壞,現在就會壞。
表面上看到妝扮得花花綠綠很好看,仔細想一想其實那是受罪。外在無論怎麼樣去莊彩、化妝,通通會壞掉。譬如房屋裝潢好之後,眼前看起來很美觀、很舒適,但時間一久就會舊、會壞,無論是高樓大廈,或是我們自己的身形面孔,再怎麼樣去莊彩,到最後來都是會敗壞。

內身衰變亦同然

  「內身衰變亦同然」,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,醫學報告指出,我們身上的細胞透過新陳代謝,每隔一段時間會完全更新,只是人活在當中不知不覺。其實這個身體一直處在壞滅當中,我們的神識就如同住在一個死屍裏面。

  身體時時刻刻在衰敗、在變化,孩童時是一個面孔,少年時是一個面孔,青年又是一個面孔,到了中年、晚年又是不同的面孔。只是自己心太粗,無法覺察,等到晚年才發現自己已經衰老了;其實從出生開始,我們就一直在邁向衰老!

  所以佛經云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所有一切都是無常、苦、空,都是敗壞不安的境界。眾生不了解這些道理,反而執著無常、苦、空的色身,在這當中去化妝、去莊彩,這就是迷惑、顛倒。明明知道是會壞的、衰敗的,還是要化妝,安慰自己,內心渴望美貌久駐和外境終歸衰老變遷的事實,其實是非常矛盾的。

唯有勝法不滅亡

  世間有什麼是不會衰敗的呢?「唯有勝法不滅亡」,出世間法就是勝法。佛所說的四諦法門: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,就是勝法。因為依著這些道理,以八正道修行,就能成三昧、成正定,遠離死亡、證到涅槃。涅槃當中常樂我淨,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。知道了這麼好的法門,應該要去追求這個勝法才是最實在的。

  眾生顛倒,應該要的不要,不應該要的偏偏又要,捨本逐末,在鏡花水月、空中樓閣上去追逐,始終是一場空。所以《無常經》中世尊開宗明義地講:「外事莊彩咸歸壞,內身衰變亦同然,唯有勝法不滅亡。」顯出一個最究竟、最徹底的境界,告訴我們要安住在這個境界上面。時時刻刻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,這就是勝法。

  進一步,還有「最勝法」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這是最勝法。真空實相、寂靜涅槃,這就是最勝法,永遠不會滅亡。世間上的一切都會滅亡;因為有生就會有死,有來一定有去。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」證到涅槃寂靜的境界,是如如不動,因為沒有生,所以始終是不會滅掉,只有這個勝法才是不會滅亡的。

諸有智人應善察

  「諸有智人應善察」,大眾都應該是有智慧的人,應該要「善察」,要好好地去審察、檢討;觀察這個世間確實是無常的,所有一切莊彩都會壞掉;世間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老病死,心念有生住異滅,應該要善察這些,一切都是無常,只有勝法才是最珍最貴,擁有這種知見就是善察。

  眾生是不善察,因為眾生顛倒,把真的當作假的,假的當作真的。所以我們要用般若智慧洞察,要觀察到入微,所謂「明察秋毫」,什麼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;乃至於什麼時間退、什麼時間進,什麼該取、什麼該捨,什麼是正、什麼是邪,什麼是方便、什麼是究竟,什麼是世間法、什麼是出世法,什麼是有為法、什麼是無為法,這些都要善察。而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善察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是有智慧的人;現在知道了這些道理,把這道理變成了自己的,也是有智慧的人,就能夠善察。

  有智慧善察的人,懂得取捨;該取的涅槃就要努力修行而證得,外面塵勞境界,就要捨。否則該取的不取,該捨的不捨,就不是善察,就是顛倒。

此老病死皆共嫌

  「此老病死皆共嫌,形儀醜惡極可厭。」了解老病死的苦,所以在還沒老、大病還沒現前的時候,要趕快用功,否則等到死的時候,再想用功就來不及了。一般人都知道老病死的苦,誰都不想要,可是偏偏每一個人都會輪得到,輪到了,推也推不去,逃也逃不了,所以要有這種警覺。

  「形儀醜惡極可厭」,形指形象,每個人有不同的形象:有男女、老幼、胖瘦、高矮之別。每個人的臉型、五官形象也不同,乃至於社會上士農工商各行各業,都有不同的形象。儀就是儀態。面貌有美、醜、平庸的不同,不過不論平時是什麼相,人老時、病時、死時,都是醜,都是讓一般人覺得可厭的。

  「少年容貌暫時住」,小孩子很活潑、乖巧,容貌很純真,不過只是「暫時住」,上午看到這樣的容貌,下午不一定存在。或許突然生一場大病,面黃肌瘦,眼歪嘴斜,容貌就改變了!所以年輕的相貌只是暫時如此的,很快就會過去。「不久咸悉見枯羸」,人的一生沒有多久時間,這色身就乾枯、有氣無力;像朵花一樣,很快就會謝掉。

終歸不免無常逼

  「假使壽命滿百年,終歸不免無常逼」,就算是能活到一百歲,還是要死。即便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有八萬大劫,最後還是要歸於無常。在中國有位彭祖,相傳活了八百歲,八百歲在一般人看起來已經很長壽,可是彭祖到了最後,覺得他的壽命還是很短,祈求上天再讓他延歲。人心始終是無法滿足,照理說活到八百歲,應該心滿意足了,可是臨到病、老、死,依舊驚慌恐怖,所以會想祈求延長壽命,希望能夠不病、不老、不死。如秦始皇、漢武帝都在求長生不老方,到最後還是不免一死。所以什麼人都逃不過死亡這一關。

  世間人說有白無常、黑無常,兩個無常殺鬼。所謂無常就是歲月不饒人,一種是因自然界的力量,一種是人為造成,很快地東西就會壞掉,如天災,大地震一來,高樓大廈就垮掉了;戰亂也會使人喪失家園;「一朝天子一朝臣」,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等,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,最後都是歸於無常。所以白天也是無常,晚上也是無常;晚上也會死,白天也會死,始終在輪迴,老病死苦經常在身邊跟著,如影隨行,逃也逃不了。

  人在臺灣會老、會病、會死,在美國一樣的有老、有病、有死。不但是在美國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,都是有老、有病、有死。不但是如此,任何地方都有天災地變,都有綁票勒索,都有殺盜淫。所以要想透過外在事相上的改變來逃避無常境界,是無處可逃的。

  「老病死苦常隨逐,恒與眾生作無利」,老病死恆常跟著我們走,人到那裏它就跟到那裏。人想不病,卻偏偏要病;想不老,偏偏要老;想不死,偏偏要死,它始終跟自己作對。眾生為了老病死,浪費了很多時間、金錢與生命,但是對自身、對大眾卻沒有絲毫利益。

信受奉行 超越無常

  「爾時,世尊說是經已,諸苾芻眾、天龍、藥叉、揵闥婆、阿修羅等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」不論是大乘、小乘,乃至於頓悟自心的法門,如果不知道無常的道理,很容易就會退失菩提心。因為知道無常,不管是修任何法門,為了要脫離無常,一定都會想要有所成就;修行沒有想成就的願心,什麼法門都用不上功。所以這一部經為三乘所共有: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通通都要知道這些道理。

  「阿修羅等皆大歡喜」,聽到佛講的法實在太微妙,真正是最殊勝的法,能夠遠離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能夠證到涅槃的境界,能夠出三界、了生死,不生不滅,所以「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」因為佛所說的道理都是實實在在的,心中生起信心,因信才會接受,因接受才會去奉行。

  假使沒有信心,無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不成功的。所以信很重要,要有信心、有正信、有智慧的信心。信心還要生根,要根深蒂固,八風吹不動。進一步要「奉行」,不僅只是知道道理,還要畢恭畢敬領受佛的教誨,最後還要行,在日常生活上去實踐,就能真正脫離無常,達到涅槃的究竟境界。

 
 
 
 
長相與人生

  所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」書是人生的經驗、閱歷累積記錄而成,若懂得用心品嚐,可以豐厚我們的人生,增廣見聞。
 
  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旆法師

金剛女改朱顏

  佛陀時代,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妻子末利夫人,生一公主,名叫波闍羅(華譯:金剛)。波闍羅的容貌醜惡,肌膚粗糙、乾澀,頭髮像馬毛般生硬。波斯匿王看了就不歡喜,便下令守衛不讓她出皇宮,且不讓外人看見,怕丟皇室的臉。

  漸漸的,波闍羅長大了,波斯匿王請臣子找到一位家道中落的貴族青年。波斯匿王告之:「我有一面容醜陋的公主,現在嫁給你,希望你能接納。我將供應你們的生活所需及財富,賜你官位,並建造宮宅給你們住;此宅有七重門閣,如果你要出門時,務必將門鎖住,不得使公主外出,千萬不要讓人見到公主的面相。」男子答應波斯匿王要求娶公主為妻,並與朝中大臣往來密切,相互設宴款待。而每次的宴會中,每位大臣均是夫妻一起參加,唯獨駙馬總是單獨前往,久而久之,其他大臣開始覺得奇怪,私下猜測:「公主若不是非常美麗,就是極醜惡,不然怎麼不敢帶來赴會?」

  就在一次的設宴中,大臣們設計將駙馬灌醉,取走鑰匙,欲開門一探究竟。而波闍羅長年被關在屋中,心中十分懊惱,這時公主忽然想到佛的慈悲、相好莊嚴,更生懺悔,至誠遙禮世尊,願佛能垂慈哀愍,示訓教誨。佛知因緣已到,以神通力從地涌出,示現於前,公主見佛心生歡喜,醜貌立即消滅,姿容莊嚴出色。當大臣們開門闖入時,見公主竟是美若天仙,於是又關住門戶,偷偷離去。其夫回來見狀,心中訝然歡喜,得知因由,二人即刻去見波斯匿王,波斯匿王很高興,前往精舍請示佛陀原因,佛於是說出波闍羅出生豪貴卻受醜陋形貌的因緣:
波闍羅過去世時,為一長者女。長者全家供養一位辟支佛,但這位辟支佛面貌醜惡,長者女因此呵罵辟支佛。這位辟支佛在將入涅槃時,示現種種神變,長者女見狀,方知是聖人住世,心生悔意,向尊者懺悔,求其原諒。當時的長者女即是波闍羅,因毀謗賢聖的罪過,而感得相貌醜陋的果報。後又因懺悔而回復端正相。

長相是果 修持是因

  人的長相,高矮、美醜、胖瘦等,都是有因有果的。這一生的相貌,緣定於累世累劫的修持。佛陀相好莊嚴,慈悲喜捨,累世累劫度眾功德願力加持下,使波闍羅生一念虔誠懺悔心,化解前世惡口業報;故知長相是果,修持是因。

  世尊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功行圓滿,故感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且證得清淨法身、圓滿報身、千百億化身,三身圓滿,進能隨類化現,隨類度眾生。所以要得相好莊嚴身,唯修善斷惡,最後連善法也不執著,精進行道,慈悲修慧,證得三身圓滿,方是究竟。

  佛法言:「相由心生。」現代人多憑藉美容、整形,以為如此就能使自己更加美麗莊嚴,殊不知長相乃因過去的業報加上現在的修持而生。若是念念慈悲喜捨,為人著想,救護眾生,則心胸寬廣開闊,心無罣礙,人見歡喜,不生怖畏;廣學多聞,則增長智慧,能利益眾生,人人敬重;以此修持,久而久之,心常於定慧中,相隨心轉自能相好莊嚴。若是念念貪瞋癡,身行殺盜婬,口行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,意行嫉恚癡等造十惡業,則再好的面相亦變成兇神惡煞,恆結惡緣,人人避而遠之。是故佛法言:「一心造十法界」,一念瞋心則現修羅身,一念慳貪現餓鬼身,造十惡業現地獄身,修持五戒得人身,修四諦法得聲聞身,修六波羅蜜成就菩薩身,三覺圓滿現佛身。這一生要學諸佛菩薩的悲智願行,用功修行,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開發內在慈悲、智慧,明心見性,轉凡成聖,將人身變成佛身,就是最佳美容方法。

  佛法云: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;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。」世間的任何長相不足貴,只是四大五蘊假合身,終歸毀壞,唯證諸佛法、報、化三身不僅圓滿莊嚴,又能利益眾生,攝受眾生,助眾生離苦得樂;是故現在的長相如何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珍惜色身,努力修行,用有限的色身成就無限的法身慧命,方不枉費人生這一遭。

 
 
 
 
面子問題

  放下俗世的一切,回歸原點,便能發現:原來幸福並不來自別人的肯定,心得解脫自在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 
 
 
文/編輯部

  自古以來面子問題似乎是眾人關心的焦點,與面子有關的形容詞也特別多,如丟臉、沒面子、面上無光等;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似乎身命財產均可拋,唯有面子要保住。說穿了,掙面子只是要掙得別人的肯定。

  時代巨輪推動人類前進,隨著醫學文明的演進,面子問題也日趨白熱化。時下化妝品雖能增添臉上幾分色彩,卻掩飾不了業力在臉上所造成圓扁、大小等差異。為了磨除這些痕跡,人們開始在一尺大的臉上,斤斤計較,在上面刻畫未來藍圖。但是,由塗抹到刻畫,人生是否因此而更多采多姿?美麗的容貌和美麗的人生是否畫上等號?這就值得人們深刻思惟與探索。

相隨心轉

  所謂「相由心生」,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。一天,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。大師看了裴度的面相後,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,恐怕有餓死的橫禍,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。裴度依教奉行,日後又遇一行禪師,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湛,面相完全改變,告訴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。因為裴度不斷的修善、斷惡,耕耘心田,相隨心轉,因此面相有如此不同的差別。所以一行禪師曾說:「七尺之身,不如一尺之面;一尺之面,不如三寸之鼻;三寸之鼻,又不如一點之心。」孟子也說:「存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;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則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」由此可知:臉,正如實地記錄我們的心。

真正的幸福

  佛法教導人知道「萬法唯心造」之理,令人捨卻外在,藉清淨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磨除習氣;透過不斷反照自心,薰習磨鍊,使心恢復本來面目,為自己開闢一條光明自在的人生大道。

  世間人為了擁有幸福的人生,在物質界上汲汲營營,追到的只是一場夢;修行人放下俗世的一切,回歸原點,便能發現:原來幸福並不來自別人的肯定,心得解脫自在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
  
  
  
  
虛妄不淨的色身

  到了墳場,田主人發現那裏到處散著屍體骨骸,皆已發脹臭爛,且有鳥獸正在食噉這些屍體。比丘指著這些鳥獸對田主人說:「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!」
 
 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鈴法師

  從前有一位比丘,每日皆會到城外曠野的墳場。而比丘在到達墳場的路途當中,必須穿越一塊田地。田主人見到那位比丘老是穿越他的田地,禁不住地起了瞋心。一日,田主人終於忍不住,便將比丘攔下問道:「你是打那兒來的乞士,每天在我的田中縱橫往來,田地都被你走出痕跡來了!」比丘回答道:「我目前在興訟當中,急須有人為我作證,為了尋找證人,所以必須經過你的田地。」比丘說完便又走了。這位田主心生好奇,因此便跟在比丘後頭,看他到底去什麼地方。

  到了墳場,田主人發現那裏到處散著屍體骨骸,皆已發脹臭爛,且有鳥獸正在食噉這些屍體。比丘指著這些鳥獸對田主人說:「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!」田主人覺得很疑惑,便問道:「為什麼這些鳥獸就是你的證人?你身為一位出家眾,又能夠和誰有爭訟?」比丘回答道:「我的心鎮日追逐著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細滑之五欲境界,有許多煩惱、惡念。為了使心中的煩惱賊從命,因此每天都到曠野當中,觀察這些骨骸臭穢不堪,再轉而觀察自己的這個色身,從頭到腳沒有一處與那些死屍相異的,教這念心要作惡露不淨之觀想,並提醒自己:『這念心是如此的生滅變異,無常變遷迅速,錯亂不定,今日應懺悔改過,不要再造作惡業。』而這些每日食噉屍體的鳥獸,正是色身不淨的證人啊!」

  這時田主人聽聞比丘對自心所說之教誨,便以手揮淚,哽咽難言。原來這位田主人過去生於迦葉佛住世時,一萬年的時間當中,皆修不淨觀,觀想三十六物不淨。因而當田主人聽聞比丘所言,當下即與比丘皆開悟證得須陀洹果。

  欲解脫煩惱的束縛,脫離三界,當如公案當中的比丘與田主人一般。若不發勇猛精進心,持續在法上用功,如何能破除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?能開悟證果非一蹴可幾,乃由於其無始劫以來的精進用功累積而來的深厚善根,因緣時節一到自然能一念相應,有所契悟。是故吾等,當勤精進!

 
 
 
 
美麗的昇華
 

  追尋身心靈的真善美,是生命得以昇華的契機。唯有認清美麗的真相,方能不為虛妄的假相所迷障,進而照破纏縛自心的一切執念。
 
 
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莊法師

認清美麗的真相

  喜愛美麗的事物,是人性的一種自然傾向。然而,「美」的真相是什麼呢?

  一次法會當中,人潮蜂湧之際見到了一對身著海青的母女。在陽光下所展現的妍麗神采,令往來的人群為之再三回首,然而,旁立於她們身側的老奶奶,卻已然預演了她們數十年之後的模樣。所謂青春永駐,是一則不可能實現的神話。因此,「美」的真相是:永遠無法抗拒的歲月侵蝕。

  日復一日,我們試圖使用各種方法美化自己,然而,層層的彩妝、衣著或是香水都只是一種遮掩。事實上,無論外表的裝飾造作或是深層的肌膚美白,都不能改變身體不淨的真相。日日夜夜,我們身上的九處孔穴猶如爛瘡,常流不淨。因此,「美」的真相是:永遠禁不起本質的探究。

  盛唐之時,體態豐盈的楊貴妃能夠得到帝王的寵愛,然而,唐朝的美人若是生於當今之世,恐怕要為了減重而滿腹憂愁。不同時代、種族和文化對於美醜的介別有著不同的審美觀,在不同的因和緣當中,「美」的覺受是因為分別比較而產生。其實,美、醜、胖、瘦只是相對的存在,所謂環肥燕瘦,各擅其美。因此,「美」的真相是:永遠沒有一定的標準。

  人們花費大量時間、金錢和心力以雕塑自己的容貌和儀表,日日尋思著如何完美地展現「我」的存在。然而──美麗是脆弱的暫現,禁不起些微的撞擊和病纏,更遑論韶光似箭催人老。美麗是膚淺的假相,薄薄一層皮膚當中所包裹的是不淨的血肉和屎溺。美麗是虛妄的覺受,時尚是商場行銷的策略,流行是徒勞無益的追尋。

  雕琢出來的美麗是短暫而虛妄的。雖然美的本身並非罪過,卻因人們的分別與執著而成為滋長貪欲的因由。正如《大寶積經》當中的開示:「身臭如死尸,九孔流不淨,如廁蟲樂糞,愚貪身無異。憶想妄分別,則是五欲本,智者不分別,五欲則斷滅。邪念生貪著,貪著生煩惱,正念無貪著,餘煩惱亦盡。」不淨,是我們身體的真實相貌;美麗,僅是虛妄短暫的假相。

從根本尋求真善美

  對於美的追尋是人性的一種本能,然而人們只是在果報上竭力營求,卻不知道要從因地上播種耕耘,殊不知身相莊嚴或是形儀醜惡,端視過去生中的因行是善是惡。外相的美是易逝的,唯有發自於內心的美才是真正的青春之泉;因為,本著這一份良知良能,人生將會豐足而美好。春日播種,必有秋獲之時;明了佛法中的因果定則,就如同掌握了通向十法界的地圖,不再盲目地沈浮於生死大海。

  依循因果定律,我們可以從根本上尋求身心靈的真善美。

  茹素是莊嚴身心的初步。素食者不僅可以避免在體內累積致病的毒素,更能夠長養自心的慈悲和柔軟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以人食羊,羊死為人,人死為羊;如是乃至十生之類,死死生生,互來相噉。」一切眾生皆具佛性,並且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六親眷屬,面對至親的血肉,何忍下嚥?

  受持三皈五戒,得保人身是修行的根本。透過修行能讓心靈淨化,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成為三寶弟子,進而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五戒,即可獲得善神的護祐,並且於未來世中免除墮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的苦報。今生淨守五戒,常保三業清淨,即能由戒生定,進而因定發慧,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,是解脫生死之苦的要因。

  廣修六度萬行,莊嚴無上菩提;心靈的淨化是最真實的美麗。菩薩修持六度萬行,布施度慳貪,持戒度毀犯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懈怠,禪定度散亂,般若度愚癡。「度」即是度脫生死煩惱,將心念依靠在六度萬行,就能轉化一切煩惱。直至六波羅蜜互融互攝,圓滿無缺,即能由生死的此岸,度煩惱中流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

永恆不變的美

  只要尚未斷除煩惱,生命就會一再的循環,在六道當中,不斷地改頭換面;短暫生命旅程中曾經擁有的一切,只是一場又一場的夢。經中云:「從無量劫往返生死,設積身骨過須彌山,其髓塗地可遍天下。」長劫的生死洪流中,我們受過無量的苦楚,一思及此,如何能夠為這如同鏡花水月的皮相而繼續蹉跎生命呢?

  追尋身心靈的真善美,是生命得以昇華的契機。唯有認清美麗的真相,方能不為虛妄的假相所迷障,進而照破纏縛自心的一切執念。心靈澄定,塵念淨盡之後,美,不求自得。這種澄澈自心之後所顯露的莊嚴,是本具的,只因蒙塵而隱翳在眾生心當中。

  所謂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即是以六度萬行淨滌塵垢的菩薩行。因此,菩薩的莊嚴非獨是外相的眾寶嚴飾,更是自性的光明圓滿。諸佛菩薩的慈悲容顏,所展現的是內外一如而且清淨自在的萬德莊嚴,這種超越世情的至真、至善、至美,方是永恆而不變的美麗。

 
 
 
 
命由己作 福自己求
 

  所謂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倘身口意清淨,於因地上常起慈悲心、柔軟心,必能感得快樂、清淨的果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親精舍高級禪修班學員 邱玉蓮(傳晏)
    

為善最樂

  記得年幼時,家鄉雖地處偏遠,但依山傍水,風景宜人。由於遠離塵囂及人煙稀少,全村僅住十餘戶人家。大人們平日忙於農務,孩子們天真的歡笑聲則常迴盪在山谷、溪流間……。這幅恬靜怡人的農村景緻,一直是孩提時光中最美好的回憶。

  就在這小小的農村裏有一位大善人,他是村中的鄰長,印象中,他的身子健朗,講話中氣十足,雖然個兒不高,卻有滿懷的古道熱腸。平日雖然家中農事繁重,但總是心繫鄉里事務,只見他戴著斗笠的身影,穿梭在炎陽下、村民中,舉凡造橋鋪路、設燈照明及調解紛爭等,都是事必親躬,未有微詞。

  即使是風災來襲的夜晚,鄰長也會徹夜未眠,不畏危險帶人街頭巷尾到處巡視。有次由於大雨滂沱,強風肆虐,土石崩坍,他見情況危急,連夜叩門叫醒熟睡中的村民,並帶著大家攜老扶幼撤離到山丘上。當由高處往下俯瞰,目睹辛苦建立的家園被大水沖毀時,村民們個個都淚眼婆娑,對挽救村民性命的鄰長更懷著深深的感恩之意。

  鄰長除了為村民服務不遺餘力,加上平日爽朗熟悉的笑聲,輝映在黑黝及祥和慈善的臉龐,其慈善之心與作為就如菩薩為眾生般的顯露無遺。亦因其善心好念,自然流露著平易近人的可掬笑容,即便是與他幾句簡單的寒暄或一聲輕輕的問候,都會給人好似冬陽的感受,溫暖著人們的身心。所以在這裏,上至老人,下至孩童,只要遠遠地看見他,都會親切叫他一聲:「鄰長伯好!」而這景象實非講求功利的現在社會容易見到的。

  從小到大這些年來,看到鄰長伯一直家庭和睦、子媳賢孝、兒孫聰穎、歡樂滿堂,不禁想起所謂「布施者得褔,為善者銷惡。」從這道理來看,這不就是由於鄰長伯平常服務鄉里,為善布施,所招感的福澤嗎?走筆至此,不禁讚歎佛法是如此的平實,凡事都可從生活中去觀察體驗。

福禍無門 唯人自召

  善惡福禍總在心念間。同樣的,在村子裏也住了一對中年夫妻,印象中,他們經常吵架,甚至大打出手,村裏的人們早就習以為常,見怪不怪了。雖然個性不合,但是卻有一個共同嗜好,就是好食狗肉。

  為滿足口腹之慾,這對夫妻常常尋找附近野狗下手捕捉。由於這對夫妻心中所想就是如何加害狗兒,時日一久,面露兇相,在村子裏更是橫結惡緣。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左鄰右舍飼養的家犬,只要遠遠地見到這對夫妻,就怒目相視,狂吠不已,尤其是在夜裏,一見到他們的身影,便視之如寇仇,成群結隊的狗兒齊聲狂嗥著,似乎為牠們死去的同伴鳴冤叫屈。

  古語有云:「命由己作,相由心生,福禍無門,唯人自召。」這對夫妻生活並不愉快,陸續經歷了親人意外喪生,兒孫相繼殘疾,臥病在床數十載之苦。記得在去年探望這位女主人時,她已經有好些年都未曾下過病床了,蜷縮著瘦骨嶙峋的身子,除了單薄的衣物外,就只剩氧氣罩、鼻胃管、導尿管等纏繞在身,空氣中則瀰漫著一股苦藥味。看著她茫然若失的眼神,痛苦扭曲般的臉孔,記憶中一隻隻無辜被烹殺狗兒的絕望神情,一幕幕的浮現,此情此景,令人一陣鼻酸,不勝唏噓。過去的殘暴霸氣,早已在病痛的折磨中煙消雲散,但是,殺業呵!卻像影子隨形般緊緊地跟隨著。

開展光明的人生

  《華嚴經》曰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世間一切相狀、種種境界,無非是心的作用。當心起貪瞋癡,就易造諸多惡業,招致惡果。相反的,所謂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倘身口意清淨,於因地上常起慈悲心、柔軟心,必能感得快樂、清淨的果報。是故「命由己作,福自己求」,了解禍福命運皆掌握在自己手上,更應行善止惡,「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」,持之以恆,不令廢失,開啟人生的光明面。若世間大部分的人都能了解這些道理,並實踐這些道理,人間就是淨土,何需於外相上執著而求?


 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