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因緣的當下 就是三環一體

事上來說,常住是修福報,學院是修智慧;
而理上講,是無二無別的。

文/見盛法師

  

  《智論》云:「或有人有見佛因緣,無飲食因緣;或有飲食因緣,無見佛因緣。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臥,有阿羅漢乞食不得。」故佛法云:「比丘當行三事,第一,修一切善法,增長福德;第二,博學多聞;第三,修習禪那。」若偏一邊,都不圓滿。例如《智論》中提到一公案,兄弟出家,哥哥偏重修習禪那,誦經持咒,而弟弟偏重修福報,後世兄為薄福羅漢,弟為王所供養之白象。

  看到這裡,深深地感恩 導師的慈悲與智慧,猶如世尊在世,不但使弟子得衣食依止,更有法依止。師父創造種種的因緣,讓弟子們修習福德、智慧、禪定。

  以各別來說,第一,藉由各型的法會-修福報;第二,研究教理,聽經聞法來修智慧;第三,定期的禪七以修禪定。但其實,總括來說,每個因緣的當下,就是三環一體。

  例如法會領職事。在面對問題時,能夠清楚、明白、作主幾分,這需要智慧;能否從容不迫地解決問題,這是定力。禪七亦是修定、修福、修慧。所謂:「老僧一打坐,能消萬擔糧。」為的是要契悟一念不生──真正精進的境界。打七是享福報,但如果專注用功,便是使福報再增福報。在用功的當中,不但修止,還要起慧觀,當下就是訓練自己作主的智力。再者,事上來說,乍看之下,常住是修福報,學院是修智慧;而理上講,是無二無別的。聽經聞法、研究教理不但修慧,也是修福、修定,師父常說:「師父說法,大眾聽法的這念心。」雖然還不能真正的契悟這念心,但下能夠安住身心,就是福報,就是修定。深入經藏,不但是為了自利,要能入理;更為利他,學習種種方便法門,令眾生同入佛智。

  師父說,在道場中做的每一件事,都是無量的功德,無量的福報。再次提醒見盛,既是如此,本就不必執著、分別,只須隨緣盡份、克己慈忍。

  又現在寫作業也是一樣。一般世俗的人,這個時候大都在為財、色、名等忙碌著。而見盛現在所忙的是起一念恭敬、感恩的心(修智),安住在當下(福報),並專注於所寫的作業(修定)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