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未聞佛法時,性情較多愁善感,對過去是困惑不解,對未來是茫然無知,常舉足不知何去何從?不知心歸何處?而今投入般若門,出了世俗家,是我最歡喜,最落實的決定,從懂事以來,在人生旅程,尋尋覓覓,歷經悲歡離合,體會世事無常,慶幸,能得遇上惟下覺老和尚,依止大善知識出家修行,是我的重生,一心感恩,倍感珍惜自己的出家因緣。出家七年來,依止老和尚,不敢任性,師父慈心無量,悲心無盡,智慧如海,願行深廣,不捨一眾生的廣大胸懷,真正是佛菩薩住世,其所演暢之法語,如大海,如寶山,眾生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;其所教誨,字字珠璣,句句良言,其一言一行,一舉一動,無時無刻不在為眾生說法,就怕眾生業重,不知信受奉行。
老和尚平時的教誨,常告誡弟子們要潔身自愛、持戒清淨、行、住、坐、臥要保持四威儀,要轉煩惱、改習氣,要勤作務、惜福報,要除妒忌、寬心量,不要爭論,不生是非,常觀己過,時時反省檢討,二六時中保持清楚、明白,隨處作主。又耳提面命開示中台四箴行: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。」力行六和敬,常演八正道。更是精闢的開示三環一體的修行理念,大眾若能依福德、禪定、智慧去修持,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,契悟中道實相,絕對可以成就無上菩提。
福慧菩薩行,最直接的修持,就是在精舍,而行菩薩道最重要的就是做任何事要發自內心,要真心誠意,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。老和尚的慈心悲願,德行感加十方護法菩薩的發心,真可謂一佛住世,諸佛菩薩護持。因此全省各精舍相繼成立;見開秉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理念,投入精舍弘法利生,在精舍當中,深深感恩及體會老和尚開示中道實相的妙用,當自己的無明、煩惱業障現前時,得以運用,轉煩惱為菩提,方能發長遠心繼續修菩薩行。
因為在精舍是最直接面對眾生百態,更體會擔起如來家業的任重道遠,雖有眾多護持三寶的發心菩薩、護法居士,他們的恭敬、虔誠及精進,確實足以讓我們歡喜讚歎,然而眾生善根進進退退,妄想執著,人我是非,難調難伏,眾生心都是情愛、名利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想到古人云:「染緣易就,道業難成。」「道念若同情念,成佛多時。」就怕自己被眾生度了,常常要自我調伏,慶幸常聽師父開示,認清世間一切都是在兩邊當中,有人就有我,有是就有非,無論明暗、內外、善惡、美醜……,只要是落在兩邊,就有煩惱,只有中道實相,一真法界,是最實在,是絕對的境界,當中是最安全,要躲就要在實相當中好藏身,否則只要心中有貪、瞋、癡,到處都是災難,所以每起煩惱時,覺得眾生難度,身心疲憊時,只要回山上打禪七,善調身心,通身放下,契悟片刻的實相境界,就像充電般,身心輕安,法喜充滿。古人云:「真空處好藏身。」今聽老和尚開示,體會中道實相才是真正藏身處。因此在精舍弘法這幾年來,深感外在的磨鍊是增長自己的福德,內在的磨難是增長自己的智慧,所以修菩薩行,真正利他就是完成自利。
修行最重要的是要能落實於生活中,所謂-行亦禪、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,要在自性法身當中自修身、自修心,啟發自性功德,時刻修正自己的行為,外行於禮、內心謙下,方能與道相應,方能契佛心要,如此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修行、都是佛法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欲修善法,成就菩薩道,就不能離開眾生,不能離開世間,因為眾生才能成就菩薩的功德,經云: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。」所以未成佛道,必須廣結善緣,今既已出家,擔起如來家業,為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就要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眾生,所謂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,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,見開時以此提醒自己。修行苦,懈怠更苦,修行是勤勞暫時、安樂永劫;懈怠是偷安一世,受苦多生;若能用心思惟、體會無常、三途惡道的苦,則精進心自然生起,所謂生死事大、無常迅速,怎敢懈怠呢?見開何福而遇出家,得聞正法,因緣殊勝,曾讀中台佛教學院,又承蒙師父提攜,給予機會,投入精舍弘法,廣結人緣,願將此身心奉塵剎,願代眾生受無量苦,願弘揚佛法、普度眾生。古德:「入道要門,發心為首;修行急務,立願居克,願立則眾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。」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;虛空非大,心王為大;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唯願大眾,莫好高騖遠,恆以慚愧水,洗滌懈怠心,發廣大願心,成就菩薩行,發菩提心、發長遠心,盡未來際永不退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