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柔和是妙方


文/星敏法師

  《發菩提心經論》云:「心常柔和遭苦能忍,慈悲淳厚深心平等。」何謂修行有進步?即是時時能保持平穩的心待人接物──不因外境的改變而憂慮,不因突發狀況而慌了手腳,不因作業多又有很多事要處理而失去耐心,乃至不因別人的態度、情緒、反應而起煩惱。

  修行就在一「忍」字。平日要善調身心,身要放鬆、不隨便,心要專注、不緊張。然而,當作業截止日接踵而至,又有許多公務要處理,坐在書桌前,不停起身接電話、回應每位敲門同學的提問與建議……急處迴光,著力一照,這不正是修「忍」的最好時機?要忍得住心中怕寫不完作業的焦慮,要忍得住思緒不斷被打斷的無奈,要忍得住別人突如其來的指教,更要忍得住色身的疲累、心中的無明──臉要面施,和顏悅色;口要言施,柔軟愛語;心要慈悲,同理包容。

  進一步反躬自省:當別人有怨於自己,乃至惱我、謗我,自己雖身不動、口不言,心中難免有評論、難過、抱怨、念念相續,這些都是惡念,會障蔽自心,甚至引發瞋心,故更要覺察、轉化。子曰:「射有似乎君子,失諸正鵠,反求諸其身。」承認不足,檢討反省──要相信自己本具的佛性,學習更仔細觀照自己聽對方講話時的心念,學習從言行舉止展現對別人的尊重與誠意。因為多了這層觀照,自己更願意傾聽、採納別人的意見,雙方的溝通更和諧、順暢,心也能更調伏、慈悲、柔軟。

  從中,自己體會到慈悲與忍耐的重要:學習慈悲,能看見身旁的人比自己更需要關心、護念;學習忍耐,使自己的心量更廣大,承擔力、抗壓性、耐受度有所提升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云:「我是世尊使,處眾無所畏,我當善說法,願佛安隱住。」身口意應當是要用來精進行道、弘法利生,豈是用來和別人論是非、爭一口氣?

  既知此理,決心好好改過:發願不對一人、乃至一眾生起惡念、乃至一不善念;願生生世世都能慈眼視眾生,若有言說,必利人天。當人與人互動中有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自己要懂得防範、避免正面衝突,無論有理、無理,只要有嫌隙發生,學習先說「抱歉」。如是練習、實踐,發現自己道歉的當下,心便柔軟平靜下來,對方的怒氣也不易相續,更省去心中念念相續的惡念煩惱,始知:忍辱柔和是妙方,真正能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

  回首一看,滿檔的行程成為過去,作業如期繳交,一切人我境界,也都如夢幻泡影,始知唯有堅住覺性才能挺過一切境界。因此,更要善用、保任此心,在起心動念上微密觀照,用「誠」之一字,時時檢討,如《中庸》所云:「誠者,物之終始;不誠,無物。是故君子誠之為貴。」發願從自身做起,心要更真誠無妄、慈悲柔軟、清淨廣大,保持定慧不二的心始終存在,使煩惱漸漸稀薄,方能回復清淨,彰顯本具的性德。

  《大學》云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期許自己每天都能有所進步──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、安住覺性;念念無妄、空掉人我、一切不住;聞過則喜、捨己從人,真正在別人的需求上看見自己的責任;一切反求諸己、忍辱柔和。唯有從因上努力調御自己的煩惱習氣,有朝一日,才能成就真正的調御丈夫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