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德云: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鏡,用以反觀自照,以知己之不足,才能修飾儀容、調正心念──返照自身,能端正儀容;返照己心,能改惡向善。
《論語》曰:「德之不脩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不重視品德修養、不講求學問、知義而不去實踐、錯而不知改,是孔子所憂慮之事。俗謂:「聖人過多,凡夫無過」,懂得自我反省,覺察到有過失,努力改過遷善,才能成聖成賢,乃至改變宿命。如:明代袁了凡在遇見雲谷禪師後,知道命運操之在己,從此之後,力行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、起心動念,積極改惡修善,而得改變宿命,於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,寫下《了凡四訓》,從立命之學、改過之法、積善之方、謙德之效四方面講述改變命運的過程,並以此警惕後代子孫。
該如何做才能照見自己的無明煩惱,進而加以轉化、對治?可從三個方向努力:勤學、知恥、改過。
一是勤學。「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瞋癡」,學習佛法,建立正知見,才能明辨是非善惡,知道自己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,也才能有智慧知道如何轉化習氣、照破煩惱;透過學戒持戒,以防非止惡;學佛的身、口、意,以之為檢視自身的標準,淨化三業。
二是知恥。古德云:「慚恥之心尚無,正見之念何有?」有慚恥之心,才能知過而勇於改正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」具有慚恥之心,是幫助自己提升的一種自省的力量,能令自己懂得反省、檢討,覺察到過失、煩惱、習氣,真誠面對,敢於承擔、勇於改正。如:昔有周處為除滅蛟龍,與蛟龍奮戰三日三夜,眾人皆以為兩者俱亡而歡慶,周處始知鄉人視其為地方的禍害之一,深感慚愧而矢志改過,終成為忠臣孝子。
三是改過。慚愧懺悔自己的過錯,還要知過能改,斷惡修善,止息惡念、停止惡行,進一步要起善念、行善行,力行改過遷善。
修行,要懂得反觀自照,修正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才能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。透過學習佛法,建立正知正見,而能明辨是非善惡,有覺照力覺察自身的習氣與煩惱,並有智慧知道如何轉化與調整;具慚恥之心,懂得反省檢討,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圓滿;進一步力行改過,斷惡修善,力求不貳過。從因上努力,在日常生活中如是反觀自照,必能照破無明煩惱,令自性心光得以朗耀周沙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