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私無我 菩薩行履


文/見禱法師

  閱讀法顯大師所撰之《佛國記》,對法顯大師過人的毅力、求法弘法的願行,生起無盡地崇仰及感恩、效法學習之心。

  「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,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……至天竺尋求戒律,初發跡長安。」有感於當時佛法律典在中土的缺乏,為了戒律的完備,東晉時的法顯大師以六十之齡,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,不畏艱難險阻,從中國長安出發,西行至印度求取戒律。「所以乘危履險,不惜此形者,蓋是志有所存,專其愚直,故投命於必死之地,以達萬一之冀。」堅定的願心,支撐著法顯大師展開他人生後半段,波瀾壯闊的西行求法之行。如此為法忘軀的大無畏精神,令自己深深感動,更讓自己體會到,能成為一代令人崇敬的祖師,影響著後世千千萬萬的佛弟子,是因為無私無我的菩薩願心與願行。

  法顯大師回到中土時,已高齡七十五歲,攜回了大量寶貴的律典經藏,並著手進行翻譯,譯出《摩訶僧祇律》、《僧祇比丘戒本》、《大般泥洹經》、《雜藏經》等,又詳述西行求法的親身經歷,留下了《佛國記》,保存關於西域諸國的珍貴史地資料。

  縱觀法顯大師的一生,三歲出家,至八十六歲圓寂,始終堅持著弘揚佛法的責任與使命,以有限的生命,創造出永恆不朽的生命價值,是菩薩廣大願心的具體展現。如《佛國記》所云:「誠之所感,無窮否而不通;志之所將,無功業而不成。成夫功業者,豈不由忘夫所重,重夫所忘者哉!」法顯大師以身示教,教示有志於道的行者堅定行願,勇往直前。

  看了這部傳記,讓自己對修行,有了更堅固的信念與道心,也期許自己要把握有限的人生,為佛法、為眾生多做一些事,在利他的菩薩行履中,不斷擴展自己的慈悲心,方不辜負今生得以出家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緣,抑且不辜負今生得遇開山祖師大善知識的教化。

  發願追隨祖師大德、大善知識的菩薩行履,弘法利生,圓滿一世又一世的菩薩行,直至圓成佛道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