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古德的行誼


文/見恬法師

  發心、立願,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,是法顯大師一生的寫照。了解法顯大師西行求法的事蹟,令自己感動不已,也深受啟發。

  法顯大師還是沙彌時,一日,在田中割稻,出現了一群饑餓的賊,想要奪取稻穀,此時的法顯大師處變不驚,從容不迫地說道:「如果你們需要稻穀,就隨意拿取吧!但你們由於前世不行布施,所以導致今世貧困饑餓,現在又搶奪別人的東西,來世恐怕生活將更艱困。」群賊一聽,慚愧不已,皆棄穀離去。

  法顯大師在面對惡行的眾生時,不但沒有加以打罵,反而以大慈悲心,教化其因果的道理,無非是希望惡行的眾生能夠知苦斷集,真正地離苦得樂。在對群賊說法時,不顧自身安危,這種大無畏的精神,是菩薩不捨一眾生的願行示現,也啟示著自己:在面對境界時,要能直下承當,不可逃境安心;不論遇到何種人,皆要以慈悲、平等心來度化。

  法顯大師慨嘆中土律藏傳譯未全,乃立志前往印度尋求。在約六十歲時,從長安出發,途中雖歷經艱辛萬難,但大師一心只想求得佛所流傳下來的戒律典籍,不因險阻而退卻。戰戰兢兢地攀越七百餘所的石壁、躡足走過數十處懸於山溪兩岸的繩橋,每一處皆是危險異常,若是稍一失足,便是粉身碎骨。這樣的情景,令自己生起了無比的慚愧心,想到自己從佛學院步行到主體用齋,僅這一小段路,有時都覺得路途遙遠而心生煩惱,但法顯大師在西渡沙河時,面對的是上無飛鳥、下無走獸,只有惡鬼熱風,四顧茫茫,方向莫測的沙漠,卻沒有半句怨言,這種為法忘軀的菩薩行願,是自己所不及,與需要學習的。

  法顯大師在取得了《摩訶僧祇律》等典籍後,又學習梵語、梵書,以及抄寫經律,精進不懈的精神,更是教化了自己:做任何事情,一切的學習,皆要以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為考量,而不是求自己能因此擁有多少的光環。在搭乘商船回程時,忽遇黑風暴雨,差點被船上的婆羅門推下海,但法顯大師臨危不亂,感得居士的衛護,得以安然度過災難,這也讓自己體會到,只要心中時時堅住正念,必定能遇難呈祥。

  法顯大師的一生,充滿著無比的勇氣和毅力,啟發了自己:想要真正地落實菩薩道的行持,就必須要有立願的堅持──但願眾生得離苦,以及發心的堅持──不為自己求安樂,以願導行,堅定再堅定,悲心無盡,願力無窮。發願要效法祖師的菩薩行履,無有疲厭,永不退轉!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