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早課,拜普賢十大願,以此作為一天修行生活的起始,提醒自己:今天的修行,要以此為指標。
在《藥師經》中,講述著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的十二大願,願中蘊含了無盡的慈悲;耳熟能詳的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是地藏菩薩廣大的悲心願力。諸佛菩薩皆因大悲心發起廣大願力,並依著弘願成就了自己的修行與度眾的悲願。求學時期,老師常會要求學生要立定志向,因為有了志向,能使人發憤圖強;有了明確的目標,所以知道努力的方向。發願,正如同立定志向,可作為修行人的嚮導,如同一盞明燈,在前方指引著方向。
有了願心是第一步,發願之後,更重要的是實際去落實。曾經看過一則故事,故事大意是:從前,在四川的偏遠地方有兩位僧人,一位貧窮,一位富有。一日,貧窮的僧人向富有的僧人說道:「我想要到南海去朝禮,你覺得如何?」富僧問:「你依靠什麼前去?」窮僧回答:「我只要帶著一個水瓶、一個缽就夠了。」富僧不以為意地說:「多年來,我一直想要買條船順江下南海,至今都還無法去成。你依靠什麼去呢?」二年後,貧窮的僧人已經從南海回來了,這位富有的僧人知道後,慚愧不已。四川距離南海有數千里,富僧沒有去成,而窮僧卻做到了。這個故事寓意立志和實踐的重要。同樣地,修行要以所發的願作為努力的目標,時時刻刻朝向目標前進,否則就像想去南海卻一直沒去成的富僧一樣,即便有再多的弘願,皆是空談。
所謂「以願導行,以行滿願」,有了願心,知道修行之路該如何走;為了達成目標,所以精進不懈,二者相輔相成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勉勵弟子:要發願,要天天發願,還要拜願。因為有願,就有力量,在修行的過程中,能成為自己突破種種障礙的動力;有了明確的目標,就不會迷失或躊躇不前。所以,不僅不要害怕發願,而且更要發大願,發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之弘願;且二六時中皆以願心提醒自己,並真正去落實,當願心提起,即產生力量,願意修正行為、轉化習氣,讓所行之事與願相符。
修行,要藉由立志、發願,幫助自己走在對的方向,走得堅定,走得長遠,走得有動力。養成鋼鐵般的意志力,不被任何境界所動搖,能有如此的恆心與毅力,一定可以「有願必成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