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心滿願


文/見濬法師


  

  過去,舍衛城裡有兩個乞兒,來到僧眾聚集的地方,向比丘們乞討菜餚。其中一位乞丐見到齋主為諸聖眾準備上妙飲食,心生忌妒,發了惡願:「這些道人憑什麼受用這麼好的東西?如果來世我成為國王,一定要用車輾斷你們的頭!」但是,另一位乞兒卻想:「出家僧眾個個具足威儀,殊妙莊嚴,將來我要是成為國王,一定要籌辦最好的飲食供養僧人,使他們不虞匱乏!」

  兩位乞兒各自乞食飽足離開,心懷惡念的乞兒飽脹睏臥於路邊。不一會兒,數百輛的車隊從遠而近快速地駛過,揚起了滿天的塵土,一個不注意竟從乞兒身上輾過,轢斷了他的頭。不但如此,還墮入地獄受無量的苦報。而懷著善念的乞兒,飽食後心中滿是歡喜和感恩,出城在一棵大樹底下休息,心中恬靜無亂。此時有一國家,新喪國王,王位虛懸令群臣憂心不已,一位有智慧的大臣提出外訪賢人,推擁新君的建議,於是大家開始尋找。大臣們見到在大樹下熟睡的乞兒,好似有寶蓋在上一般,並且面容殊好,眾人商議:這樣有福報的人若是作國君,定能使人民富足,於是前呼後擁地將乞兒帶回宮中,擁戴為君。從這公案當中知曉,諸法從心起,心是萬法的根本,心中懷惡不捨,罪報將如影隨形,為自己帶來無盡的苦惱;反之,若心懷善念,身體力行,福報慶喜自然相隨。

 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中,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嫉妒的念頭,嫉妒他人的學業成績比我強、頭腦比我好;嫉妒別人的美貌、賺的錢比我多、工作能力比我強……等,總覺得天下好處都被別人佔盡了。事實上,嫉妒心來自於比較,比較後發現自己不如人,因而自卑心作祟,見不得別人好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凡事皆不離因緣果報,別人的成就一方面來自於自身不斷的努力,二方面則是前世修來的福報,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成功的一面,卻不知其背後所下的功夫。

 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,應該見賢思齊,觀察他人的優點,激發自己向上提升的力量,化解內心的無明煩惱。當心量擴大了,看事情的角度改變了,內心就能體驗許多美好的事物;反之,若時時刻刻處於比較與競爭、嫉妒、狹隘的心量也無法成就自己的功德。

  隨喜,是對於他人的善行,都「心生歡喜」,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「十方一切諸眾生,二乘有學即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。」隨喜功德不一定要有身口的作為,最重要的是心念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隨喜福德者,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,但以心方便,見他修福,隨而歡喜。」

  眾生因為總是看到自己的好,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;總是習於膨脹自我,而貶損他人;雖然知道應該行善,但是卻每對他人的成就、善行善事而起嫉妒之心甚至破壞,於是產生種種的煩惱與痛苦。如果能學習隨喜,時時隨喜他人功德,將習於造惡的身口意轉為積極行善的身口意,就能幫助我們以平等心擴大心量包容萬物,則時時都能結好緣,處處都是光明無量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