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淨無我,圓融徹照


文/見應法師


  

  學佛修行目的在於學「佛」,以佛心為己心,以佛行為己行。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,是故為吾人之模範,日常當中應以佛的三業來檢束自身,成就圓滿的人生。

  一般人在人生當中,總是汲汲營營於名利,尤其在當今功利至上,追求效益、競爭力的社會更是如此。但是在勝過別人的同時,是否就代表真正的成功?世間上太多的例證顯示,沒有永遠的第一,當自己勝過別人時,都是暫時的勝利,只有透過分享成功,沒有自我,才能真正圓滿人生。因為世間上一切都是眾緣和合。

諸法為因緣和合

  一個專門種植玉米的農夫,他所栽植的品種,年年都榮獲最優良獎項,但是最特別的是,他總是慷慨的將自己的冠軍種子,分贈給鄰近的農友。有一年,一位記者訪問他:「為什麼要把你的種子玉米與鄰居分享,而他們每年也都參加比賽呢?」這位農夫回答說:「當風吹起,會讓花粉四處飛散,如果附近播種的是次等種子,在傳粉的過程中,自然也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。因此,我很樂意讓大家都播種最好的種子,這樣我們的玉米可以一樣美味!」這位農夫很知道,除非他的鄰居的玉米能改善,否則他的玉米也不能維持好的品質。

  人生也是如此的寫照,我們在圓滿他人的當下,也圓滿了自己的修行;散播正面的言語,造就正語正業的法界,自己也是最大的受惠者。然而在現今社會中,網路媒體上常充斥許多負面、謾罵的話語,人們常不自覺地加入口舌之爭的氛圍中,似乎只有在爭辯中勝過他人,才有自我的成就感。殊不知攻訐他人的同時,自己已在惡念的法界中薰染,最後成就的是惡的果報。

  所以佛法講諸法緣起,萬事萬物息息相關,由於緣起,故無我;無我則無爭,無爭才能與萬物和諧共處。例如「華嚴宗」即闡明法界緣起,以「十玄無礙」--諸法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,一即多,多即一,相即相入;或以「圓融不礙行布」與「行布不礙圓融」將「和諧」的智慧發揮到極致。

心量廣大如虛空

  在《中本起經》卷二〈大迦葉始來學品〉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如何以廣大的心量來教導大眾。有一天,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,此時修頭陀行的摩訶迦葉,穿著弊垢的衣服來頂禮佛陀。世尊遙見即讚歎迦葉尊者:「你來得好!迦葉!我預先分好半邊座,你來就座。」迦葉尊者向前對佛頂禮,然後退回原處胡跪,謙遜地說:「我是如來的末行弟子,您分半床而讓弟子坐,弟子不敢承接旨意。」

  這時大家心裡都起了疑惑:「這個老邁的修道人到底有什麼殊勝德行,能讓世尊分與半座?他有什麼才智過人之處嗎?只有佛陀才能知道吧!」這時佛陀為令大眾去除疑惑,廣為讚歎迦葉尊者的修行。世尊說:「吾以四禪禪定息心,從始至終無有損耗;迦葉比丘亦有四禪,因禪得定意。吾以大慈仁愛一切;迦葉體性亦慈如此。吾以大悲濟度眾生;迦葉比丘大悲如此。」

  在佛法中有一句話「唯有僧讚僧,佛法才能興。」佛陀示現分半座並讚揚弟子的德行,迦葉尊者以其清淨的三業回應世尊,光光相照,相互含融,這是多麼和諧圓滿的境界,實為後世學佛弟子的真正典範。

光光相照含融諸法

  眾生的心這念心本來也是湛然如太虛,本來清淨、本來廓徹,無方無所、無狀無形,不滅不生、不動不變。只因與外境接觸,妄生分別,便成十法界。所以眾生一念妄動,有我即有我所,從此以後便分「自」、「他」之相。希望我所擁有的一切永不變異,非我擁有的要成為己有,所以用盡手段強取豪奪。如此念念相續不斷,有自他之分別,必然有紛爭,如波浪不能停歇。所以眾生迷,都是迷於此心,悟也悟這念心。這念心隨緣變現,故有種種法界。

  天如惟則禪師云:「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虗空,遠離妄想及諸取,令心所向皆無礙。何謂佛境界耶?空有迭彰,理事無礙,一多相即,小大互容,夫是之謂佛境界也。由是觀之,一塵一毛皆佛境界,一沙一滴皆佛境界,一四天下、一大千世界乃至佛剎微塵數華藏海皆佛境界也。

放下分別無人我

  眾生意念不曾清淨,故有種種妄想;既有妄想,便有分別;既有分別,就生種種名相;又於名相之中,妄生種種人事物的取著;又於取著之中,妄生種種障礙;或被色礙,或被聲礙,或萬象森羅之所障礙。如同覺林菩薩偈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。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當今世界人類的問題紛沓而來,不管種族、宗教或文化的衝突等等,歸究其根本原因,全都在於人心。故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,要從淨心、定心下手,否則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。

  若能學習佛陀心量廣大如虛空,將妄想、取著、種種障礙及人我的分別放下,知道妄想是空,人我是空,一切法皆是空性,當下這一念便能回復本然的湛然清淨,如此的境界微妙圓融,自在無礙,不但社會國家能達到永遠和諧,乃至世界無處不是淨土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