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同理心處眾


文/見炫法師



  

  年紀漸長,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對或錯、是與非的問題,而是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、沒有同理對方的立場。凡夫未成佛前,仍存有各式各樣的習氣,如何做到同理他人,便是一門很大的學問;小則能使人際和睦,大則能免災殃,全由這一念慈心。

  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有一則公案:過去有一位在衙門裡負責審問犯人的官員,一日在夢中,見到不久前才伏法死去的御史回來,再三詢問之下,才知在審案的過程中,御史自知罪有應得,收賄枉法之罪難逃,在走投無路之際,這些昔日同為司法人員的同袍,依法將之處死,但唯有這位審判官,表面同情且虛詞寬慰,但心中卻巴不得將其早點送上刑場,令犯人怨恨寒心,死後回來找審判官責問。

  審判官一覺驚醒,感嘆自己只是在一旁幸災樂禍,犯人就已恨之入骨;若又趁機落井下石,後果就不堪設想了。俗諺說:「處富貴之時,要知貧賤者的痛癢;值少壯之日,須念衰老者的辛酸;入安樂之場,當體患難人景況;居旁觀之地,務悉局內人苦心。」多一份體諒,多一份包容,往往就是轉禍為福的關鍵。

  如何落實同理心?佛法當中有「四攝法——布施攝、愛語攝、利行攝、同事攝」法門。將自己設身處地,站在對方的立場,自然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,將自己擁有的,無所求地供養之,此即布施攝;需要肯定的鼓勵話語,還是溫暖的關懷?給予適度的回饋,此即愛語攝;以對方的利益為考量,盡己之力協助,就是利行攝;隨順對方的喜好,作眾生的善友,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、薰習,和光同塵,稱為同事攝。這四項做到了,相信人見歡喜,更能夠結下深厚的善緣。

  《孟子》云:「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」西方諺語亦說:「穿上他的鞋,走一英哩的路。」以同理心處眾,必能消弭自他的藩籬,讓家庭、團體更增和睦,社會更加安定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