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朝聖心得——忍耐


文/見袈法師


  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上記載,佛陀曾告訴弟子們:「於我滅後,能故發心往我四處,所獲功德不可稱計,所生之處常在人天,受樂果報無有窮盡。」而這「四大聖地」分別為藍毗尼(佛誕生處)、菩提伽耶(佛成道處)、鹿野苑(佛初轉法輪處)、拘尸那羅(佛入涅槃處)。身為佛子何其有幸能朝禮佛陀的四大聖地,蒙受佛恩,深感老和尚的苦心教導,及常住護持僧伽的用心。在四大聖地中,我們唱誦〈讚佛偈〉、《心經》、繞佛、唸佛,心中是無比的清涼、清淨,身受聖地的薰習,彷彿佛陀就在身邊,重現佛典故事中,佛陀對著佛子們宣說佛法的場景,一切是如此真實,增長我們的信力、願力、功德力。

  在這紅磚堆砌、殘破的古蹟中,在這佛法不復興盛的國土上,我們精進用功的誦經、讚佛,如同一盞光明的火燭點亮黑暗已久的殿堂;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行者或旅客,絡繹不絕、川流不息,也都是那樣虔誠地禮拜、唱誦,像是把佛法的光芒又帶回了印度。「佛法發源於印度,生根於中國,弘揚於世界,興盛於現代」,印度的佛法因佛陀聖地的功德力,充滿希望和活力;雖然聖地已找不回從前的輝煌,但在這寧靜安詳的法界中,依然可以感受到聖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,以及佛陀留給世人不朽的慈悲見證、無私教誨。願點亮自性殿堂的光明令其不滅;願佛法的燈火不滅,光光相照、燈燈相傳。懷著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追本溯源、不忘本的精神,遙想感念佛陀的大慈大悲、無遠弗屆的願力,深感續佛慧命的使命感,是那樣弘誓深遠。

  經上說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老和尚的慈悲正是如此,成就弟子們印度朝聖之行,為讓弟子們深化修行、落實修行。過程中對於印度人生活的精神──忍耐,特別有感觸。印度的世界充滿著上下懸殊的落差現象,坐在車上觀望,車窗外的景象每每令人感觸良多、發人深省,如人民社會型態的華麗與破爛、原始生活與現代生活交錯,赤腳與皮鞋、三輪車與轎車、高樓大廈與草棚;放野狂奔的山孩子與坐轎車受保護的孩子、乞討的人與努力工作的人;石頭泥濘、顛簸難行的道路與鋪柏油平坦舒適的高速公路;牛羊車狗混亂雜行的鄉村市景與井然有序的首都市景……等諸多對比的人文景象,令人感受到印度人和大自然共存的適應力是如此堅毅、忍耐,雖是艱苦貧困,也許是習以為常了,反倒有種簡單悠閒、安貧認份的快樂。

  佛教誕生在這樣奇妙的國度裡,深感佛的慈悲和大願力不可量不可計,無怨無私地付出,行六波羅蜜、圓滿六波羅蜜,在五濁惡世中,不捨眾生沉淪之苦,示現成佛之道,令眾生生大信心、生大願心、發菩提心。

  回到中台,想到印度導遊在一開始介紹朝聖之時,就要大眾做好心理準備──要忍耐。去聖地的行程路艱、時遙、顛簸要忍耐,修行的心路歷程也是路艱、時遙、顛簸,更要忍耐;不只是忍耐事上的不圓滿,真正要面對的最大挑戰,是心念中吹拂著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欲望等煩惱。實踐成佛之道,歷經事上種種磨鍊,最終契悟忍無忍相,寂滅法忍,才能到達自性心靈的聖地,同登大覺岸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