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,道出一切眾生最為珍貴的無價之寶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眾生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,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佛性,就是覺性,就是吾人日用當中,能知、能看、能聽、能聞……,能覺察到一切見聞覺知的能力。波羅提尊者度異見王時所說: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,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」即是此理。言行舉止動念,全都是佛性的作用,如此,怎不珍貴?其實,在更早,佛陀降生於藍毗尼園時,向四方各走七步後,道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這個「我」,指的就是人人皆有的本具佛性。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;迷即眾生,覺即菩提。」眾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但為何眾生是眾生,而非佛?因為佛性被無明所障蔽。茶陵郁和尚云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。」佛性被覆障,産生種種妄見、妄想──這就是痛苦的來源。
諸佛菩薩,與吾人凡夫差別在哪裡?差別在於,諸佛菩薩的佛性已無妄想執著,能起大機大用,並度化眾生,讓眾生透過佛法的薰修,去除無明,彰顯佛性。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眾生都有覺性、佛性,都有成佛之因;眾生覺性在迷,而有種種痛苦,又因能知、能覺,故能知痛覺苦;但若沒有正確的引導,終究無法跳出輪迴受苦的窠臼。
佛菩薩深知眾生之苦起因於妄想執著,故能觀眾生苦、體眾生苦、解眾生苦。「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。諸佛菩薩看的是眾生的佛性、最尊最貴的覺性,所以能對所有眾生起恭敬心,因為皆是未來佛,如常不輕菩薩;也會對所有眾生起慈悲心,因為視其如己子、如自身。
人人皆有佛性,自他無二,菩薩大人能體悟此理,故能泯除自他之分別,對彼此皆能平等對待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法界一相,無有分別對待,同一覺也,故能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佛菩薩在因上修習慈悲觀,破除你我之隔礙,「毛容剎海,芥納須彌」,而能隨機應化,化身千百億,自在無礙。
眾生都能覺痛知苦,都想離苦得樂,然而不知方法。所以佛菩薩看眾生,看的是佛性、成佛之因,覺於眾生苦,能感同身受,生起慈悲心,予以救度拔濟。孟子亦云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」慈悲,是人人本具之性德,擴而充之,在利他中彰顯其妙用,令心無遠弗屆,做世間之明燈,讓眾生修行有所依怙,便是開展心之全體大用。「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萬朵」即是如此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