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!本著以掃塔 (過去在大陸受戒有一個重要課程,即是掃祖師的塔)、感恩的心到印度朝聖,也在印度感受到處處是無情說法有情聽,法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。
鹿野苑是佛法開始流布且具足最初三寶之處。在恆河流域,百千萬印度人民認為恒河是神聖的水池,出生的嬰兒在此沐浴、往生後死者在河邊火化,又或將屍體葬入水中。途中又見到許多向觀光客乞討的本地人,自己雖想行布施,然而財布施有量,法供養無限,當下便發起弘法的願心,而且要有鍥而不捨的精進心。
司機在十三天炎熱的天氣中辛苦地為大眾開車,路況雖然顛簸,卻毫無怨言,由此看到眾生忍辱心之堅強。想起自己習慣於安逸的修行環境,未出發前還擔心到印度朝聖會不適應,實在感到慚愧!由此覺察,心念一旦有了分別,就是不覺,所以要學習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諦而不動」。
到印度之前,擔心居住環境的水杯、床、水壺、餐具等物品、食物是否清潔,親身走了一趟之後,感受到何謂「淨穢由心,非關外境」。只要當下能用感恩之心,保持正念,處處皆是淨土。
此次的朝聖之旅,每天坐五至七小時的車,有時甚至長達十三小時,更能體會佛走了幾百公里弘法、度眾生的辛苦與大悲心。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建設道場時,多年舟車勞頓,師父卻不疲、不厭,積極地以身教、言教來教化眾生,從師父身上真正見到何謂「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,法身常在,而不滅也」。師父如此行菩薩道,修行六度,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願心,教導我們:弘揚佛法,要以利益眾生心為前導。
站在佛陀舍利旁,感受到「佛在世時我沉淪,佛滅度後我出生,只恨自己業障重,不見如來金色身」。雖不能生值佛世,但是修行能否成就,其因緣掌握在自己。對於不想修行的人,即便佛在眼前,也視而不見;發誠正心修行的人,即使未親自見到佛面,在諸經典中依然可見佛的身教、聽聞佛的梵音法語,如此受持、讀誦、如說修行,仍有成道的機會。反省自己是否具有荷擔如來的承擔力、持戒是否清淨?如果沒有,去聖日遙;如果有,佛的法身依然常在。從聖地到聖地,再回到中台,是緣起性空,皆不離自性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」,只要自己發菩提心,提起道心、堅住正念,何處不是聖地?六祖大師說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」,朝聖是為了實踐成佛之道,而成佛之道必須在淨化身口意三業中實踐;在淨化的過程中皆不離一心,能如此實踐,佛就時時與我們同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