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因識果從心做起

文/見亦法師


  諺云: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」因果法則是千古不變的真理。無論是否信奉佛法,只要有所造作,皆無法逃離因果的規範。

  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雖然是老生常談,一般人對因果之理卻不一定信受,甚至誤認因果是消極的宿命論。殊不知人一生的造化與因果息息相關。《尚書、太甲》云:「天作孽、猶可違,自作孽、不可逭。」一切眾生皆是自作其業、自受其報。想要逢凶化吉,改變命運,就必須要知因識果。

  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智者因為深信因果,所以凡事皆從因地上著手,斷惡修善、反省檢討、修福修慧、廣行六度。因為具足因緣果報的知見,即便在逆境中也不會怨天尤人,更能積極於因中努力的開創光明的未來。相反的,沒有因果觀念的人,凡事容易在果上求,遇不如意時,便容易怨天尤人,不僅不知積極努力,慚愧懺悔,更甚者,在逆境煩惱中起惑造業,人生愈走愈黑暗,未來還要受三塗惡道之苦。所以,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因果的總負責人。命運的好壞,未來的果報,皆是自作自受,絲毫怪不得他人。

  明朝有位孫邵先生,與撰寫《了凡四訓》的袁了凡先生為好友。袁先生曾經將《感應篇》、「功過格」等勸善的書相贈,孫邵先生因而日日以善行自勉,兢兢業業,不敢違背因果。在他四十多歲當官時,因為忤逆長官,而落職回家,家境也因此不再富裕。自覺一生謹慎言行,未造罪惡,居然落到如此地步,因此寫了一首詩:「寡過多年不計功,老天何苦令予窮?有談報應津津者,此後聽如過耳風。」貼在城隍廟柱子上,抒發心中的抑鬱。後來,一次病中,夢見二位士卒帶他去見冥官,冥官對他說:「你前生並未種福田,此生本應貧困,目前你所得之福份,已是上天厚賜,何能埋怨?」並將功過簿冊給他看,才知本來沒有的福報,都是由行善轉增的,原本危殆能轉為順適之境,皆因此而來。至此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差。冥官又提醒他說:「你應更加力行善德,皈依佛法,聽經聞法,不要懈怠。」孫邵先生從此加倍修持自省,子孫果然富貴不絕,自己也活到八十多歲。

  子曰:「譬如為山,未成一簣,止,吾止也;譬如平地,雖覆一簣,進,吾往也。」勤勉進德修業,要自強不息,不能半途而廢。成敗操之在己,不被境界所轉,在因中精勤努力,不能有絲毫懈怠。向上提升,或向下沈淪,皆操之在己。

  學佛之人,若深信因果之理,則心中清明,對力行善德之事,自然不會産生懷疑,能盡力修善。萬物尚且需要經過秋金的肅殺、冬水之寒藏,方能再萌春夏蓬勃的生機。盡心行善,寬心受苦忍辱,持之以恆的廣修福慧,如此「行之苟有恆」,必能「久久自芬芳」。

  因果通三世,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果。不能明達因果的人,大多因為果報沒有立即現前,因此無法信受,古德云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果報依時間可分為:今生造業,今生受現報;或今生造業,來生受後報。或是過去無量生所造之業,於今生受報;或是今生所作之業,於未來無量生中方得受報。所以因果歷然,時節因緣成熟終要受報,纖毫不爽。能認清因果與命運之本質,掌握努力的方向,才能改變命運。

  《華嚴經》覺林菩薩偈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這念心起善念就是光明,起惡念就是黑暗;成菩薩、成魔都是這一念心。當下這念心就是「因」,因此未來的關鍵取決於如何做「心的主人」,這念心處處作主、安住正念、清淨自心,從事相上努力,廣積福慧,就能改變命運。進一步,修善不執一切善,回歸心之體,安住於本然之心性上,契入菩提涅槃,迥脫生死,才是最究竟改造命運的方法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