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財大道

文/見幅法師


  所謂「運來鐵成金,運去金成鐵」,一夕之間能致富,然一場大火也能令一切灰飛煙滅。雖然家產非「常」,為什麼有人一生富貴?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財物,然而我們終其一生,卻不曾真正擁有過永不壞散的財物,所擁有的僅是暫時的使用權。該用什麼樣的智慧取財、用財,使我們不僅賺得實質財寶,衣食無缺,更可以賺得功德法財,使我們的內心更光明、幸福呢?

  《大學》云:「生財有大道」,若以非道而取得,此財也會散失,為什麼?孟子曰:「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無益於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」雖然賺錢有方法,但要獲得卻要靠命運,所以「求」是無益於「得」,因為錢財是身外之物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富貴雖樂,一切無常,五家所共,令人心散,輕泆不定。」過去石室城內有闍利三兄弟,以法獲財,家寶充足,當其他富貴之人擔憂以非法得到的財寶正漸散失,唯有闍利三兄弟心安富足,更感得龍王歸還投入水中之金子,就證明以法獲得之財,不為五家所侵欺而散失。

  應如何以法獲財呢?佛法八正道中的「正命」,即是以正當的方法來維持生命。所謂正當的方法,就是不違背社會、國家法律,即是「正業」;除此之外,合乎道德、因果範圍的清淨職業,就是「淨業」。具足二者,便是「正命」——以法獲財。

  要想獲得善果,就要在因地上播種。一念善心感善果,一念清淨心更可感未來光明、解脫之果。世間一切皆不離心性、因果的道理,凡事有因必有果。希望事業成就,必須眾緣和合。善因、善緣,是過去努力所建立的;過去沒有努力,就要靠現在努力來改善。

  有了正確的取財之道,還要有正確的用財之道。《大學》云:「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」朱熹《四書集注》謂:「仁者散財以得民,不仁者亡身以殖貨。」五代十國之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,白手起家,逐步高陞,後來受封為吳越王。在混亂的政局中,為了「保境安民,休兵息民」而依附中原。更因曾遇禪師點化,為報三寶恩,布施供養、修建佛寺二百餘所。

  而後代孫錢俶亦承繼祖訓,為保境安民,自降己身,北上向中原稱臣納貢;又廣興佛法,派人至日本、高麗求取經典,兩次造八萬四千寶塔,供佛螺髻髮舍利。在五代的亂世及周世宗毀佛法難中,錢氏諸王為江浙區換來近百年的和平、安定,且延續了這一地區的佛法命脈。因此,自宋以來,錢氏家族人才輩出,有眾多傑出政治家、文學家等,顯示因果絲毫不爽。

  《大智度論.卷十一.序品》:「檀為立事聚眾之緣,檀為善行愛果之種,檀為福業善人之相。檀破貧窮、斷三惡道;檀能全護福樂之果……善法道行之根本,種種歡樂之林藪,富貴安隱之福田,得道涅槃之津梁,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。」「檀」為布施之意。一念清淨心布施供養三寶,衍生的福德造福無量眾生。

  有形之財難長存,但真正保值的是這念清淨心,以及助人、造福他人之心。若供養三寶,更能輾轉將這念清淨種子散播於無數眾生心中。所謂「生財有大道」,此「道」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。清淨心現前,心中自然具足種種智慧、功德、妙用。以此心行自利利他之菩薩行,運用有形錢財轉換成無形的功德法財,將來一定步步光明,開創富貴的人生大道,進而成就未來解脫之果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