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落實生命教育

文/見筵法師



  文天祥說: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唯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!」一般人是以色身的出生到死亡這段時間稱為生命,志士仁人卻是以仁義道德為生命,為了成就仁義,甚至可以犧牲有形的生命。一般人認為的教育是學業、知識和謀生技能的增進,於人生的某一段時間內進行即可,賢人認為的教育卻是仁義道德等品性的培養與展現,終其一生都在進行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,都用一生來培養與實踐仁義。生命即道德,道德即生命。反觀現在的社會,功利主義抬頭,倫理道德淪喪,於此之際,唯有學習古人,落實品德教育,才能力挽狂瀾,活出更有價值與意義的人生。因此,「如何落實品德教育?」是值得我們用心思考的問題。

  人的生命離不開生活,因此,要落實品德教育就必須先從日常生活開始。首先,要認知到品德修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且影響甚大。一個有品德的人必定處處為他人著想,因此在待人接物上,必是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,使人如沐春風、樂於接近,這種「誠於中、形於外」的氣質,就是落實品德教育的最好例證。

  其次,要立定志向。道德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,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成就,因此要立定志向,以道德的培養為終身奉行的目標。朱文公云:「書不記,熟讀可記;義不精,細思可精。唯有志不立,直是無著力處。」由此可知,沒有立定志向,人生就沒有努力的目標與方向。世間的事如此,更何況是奠定完美人格的聖賢志業!所以,以落實品德教育,成就聖賢人格為終生努力的目標,勤行不懈,持之以恆,何愁品德修養無法落實?

  最後,要每日反省、檢討、改進。孔子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透過反省檢討,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,也才能加強改進,往完美的品德邁進一步。不知道反省檢討的人,永遠都看不到自己的過失,也永遠沒有落實品德教育的可能。孔子的弟子顏回從不貳過、曾子每日三省,都是落實品德教育的最佳典範,也是當今社會大眾所應學習的目標。

  然而,社會中有些人,不具品德、甚至所言所行違背道德,卻生活富裕;也有些人堅持道德,卻生活清苦。因此,許多惑於表相的人,便以為拋棄道德,追求欲望是正確的作為,價值觀的混亂是目前社會脫序的原因之一。

  一般人所追逐的都是虛妄的表相,雖然物質生活富裕,但精神生活卻空虛貧乏,社會上的PUB、酒店及網咖林立可茲證明。而生活清貧的仁人,精神生活卻是豐盈而不匱乏,孔子就曾稱讚他的弟子顏回: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唯有真正落實品德修養的人,才能時時保持安樂的心境,因為品德的涵養使心清淨、使心平靜,在任何因緣皆能安然處之,也不會因外境的改變而影響其行仁的志向,如此即為真正有仁德的人。

  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」一個心中沒有仁德的人,如果長期處在貧困的環境,會因為逆境而做出違害他人的事,即所謂「饑寒起盜心」;而長期處在安樂的環境,就容易懈怠、驕縱,歷史上的君主,如唐玄宗、隋煬帝都因此而亡國,並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。物質環境是生滅的,唯有不斷地反省檢討,以落實品德教育為終身志向,才是這一生最真實的富貴。

 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,會因道德淪喪、倫理不彰,而為未來的社會擔心嗎?若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從現在開始,真誠地立定志向,經常反省、檢討、改進,將品德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上,更進一步,推己及人,相信未來的社會必定充滿光明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