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則家喻戶曉的寓言:有一位父親為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,將他們召集過來,以筷子為喻,命其中一兒將一支筷子折斷,結果兒子輕而易舉地辦到。接著,父親又取來一把筷子,再命每個兒子輪流折斷,卻沒有人能做到。這則寓言將「團結力量大」的精神清楚地表達出來。有形的力量聚集,能夠完成困難的事;無形的力量匯聚,更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功效。什麼是無形的力量?就是指這一念心。
佛法是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它的可貴,實踐便是修行。若不依佛法修行,生命將永遠在習氣的纏縛中輪迴不休。為了讓大眾皆能得享佛法的利益,本寺於各地廣設精舍,使忙碌的現代人能就近學佛,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。精舍所舉辦的活動包含禪修課及誦經、持咒、消災、薦亡、禮懺等各式法會,乃至有出坡及書法、插花等才藝課程。當大眾群聚精舍,以和合、歡喜的心共同圓滿每一項活動時,便是清淨心念的匯集,所產生的力量無遠弗屆,其功德亦是廣大無邊。
有許多人自行研讀佛法,或是在家中設置佛堂,早晚禮拜,自認可以多種善根,培植福報,但若與眾人共修的利益相比,可說微不足道,如同寓言中一支筷子與一把筷子的差異。共修究竟具足何等功德利益呢?在每部佛經的經首,多具備了六項內容,稱為「六成就」。在精舍和合共修,也具備了六種利益,分述如下:
一、「聞」利益:「聞」指的是聽經聞法。不論是禪修課或是法會,精舍住持法師皆會為大眾開示佛法要義,指導禪修的方向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能見;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」即使具備世間的知識及學問,若不依止善知識而自行研讀佛經,也容易產生邪見而走錯路。其中道理何在?如果缺乏實修實證的心路歷程,只憑意識心來理解佛法,無法明白佛法的精神,因此須依止持戒清淨、依法修行的僧眾來學佛,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。
二、「主」利益:「主」指的是佛法僧三寶。在精舍的法會中,能以恭敬心、感恩心及歡喜心,親手供養香、花、燈、果等,植無上福田。《本事經》言:「施三寶福田,名最勝施者,所在常安樂,後當證涅槃。」供養三寶功德之殊勝,能令眾生獲究竟解脫。此外,精舍法師的言教、身教亦是佛法的展現,令眾生有學習的模範,這是在家修行所無法獲得的利益。
三、「處」利益:這是指「境教」的功效。道場中各處設施皆如法佈置,清淨莊嚴,攝受人心,能令每一位有緣眾生皆發菩提心。並且道場中絕諸雜染,使人心情寧靜祥和、放鬆愉悅。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行,自然能快速進步。
四、「眾」利益:所謂「大眾薰修希勝進,十地頓超無難事」,來到精舍加入共修的行列,能同霑眾人的福報及光明。一支燭火無法照亮一室的幽暗,但集合多支蠟燭便能帶來滿室的光輝。在禪修課及法會結束前,皆有「回向」儀式,大眾虔心共修的功德如小水滴匯流成浩瀚的汪洋,能消災免難,增福增壽。不但自身獲益,更能將功德回向親友及歷代先亡,冥陽兩利。而藉由回向之功,普利法界有情,與無量無邊的眾生廣結善緣,亦是菩提之道的無價資糧。
除此之外,在精舍參與共修,與志同道合的諸上善人為侶,不但能提振道心,也為自己找到互相切磋砥礪的同伴。曾子言: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荀子亦言: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」世間人的修身養性尚且需要良師益友,何況是志求佛道的修行人?有了同參道友的勸勉及鼓勵,向上提升的力量肯定是獨自修行所無法比擬的!
五、「時」利益:每週的禪修課、每月的法會,乃至平日的出坡及不定期的各式活動,皆能令大眾養成固定的習慣,將學佛視為生活的一部分。現代人需兼顧家庭、學業及事業,在緊湊的生活步調中往往容易忽視禪修,一曝十寒,而在習氣與覺性的拔河中讓習氣占上風。若能每月、每週乃至每日摒除外緣至精舍共修,精進不懈,煩惱習氣必然日漸淡薄,成道可期。
六、「信」利益:禪修課使人開啟智慧,除滅無明;誦經、禮懺及出坡等則使人業障消除,長養福德及善根。在福慧雙修的薰習下,對佛法的體會將會由初信到正信進而深信不移。當遭遇人生種種順逆境界時,就能用清明的心來面對,並依照佛法的道理來立身處事,不被外境迷惑。
精舍有如紅塵中之心靈淨土,為眾生指引人生的方向,也創造修福修慧的因緣。《法華經》言:「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而佛陀也開示大眾清掃寺廟有五種利益:自除心垢、除他垢、去憍慢、調伏心、增長功德得生善處。由此可見在道場中即使是隨手撿拾一片紙屑,乃至稱念一句佛號,起一念善心,其功德皆是不可思議;更何況參與大眾共修的活動,在善念、善法的薰陶下,人生將是步步光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