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意謂,有志於報效國家天下的知識份子們,不可以沒有弘大的心量與堅毅的性格。因為,國事、政事、天下事是沈重艱偉的責任,需要投注長久的心力及智慧。若沒有遠見及廣闊的胸襟,只被眼前短利蒙蔽心智,就無法竟其功,永續前進達到目標。
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,不乏畢生以弘揚仁義道德或振興社稷國邦為己任的賢能之人。往往,鞠躬盡瘁,形壽已盡,還未能了卻時代的使命。也往往,因時代的動盪、政局的詭譎,逆境頻繁而生。所以,格局眼界不夠廣闊的人,容易在精勤中走岔了路,或是半途鎩羽而歸,甚或成了憤世嫉俗之人。
既然,所追求的目標遠大,就應當具備恆心、耐性和蓄勢待發的毅力,以及韜光養晦的功夫。若是心胸狹隘,不能忍一時逆境之辱的人,終究不能實現理想抱負。
漢文帝的著名佐臣賈誼,年少志高,聰穎敏銳且有政治長才,故而為漢文帝所重用。後來因遭嫉而受誹謗,貶官降職。轉任梁懷王太傅之時,又逢梁懷王不慎墮馬身亡,因而失官。賈誼失去太傅之職後,自嘆懷才不遇,鬱鬱寡歡,年僅三十三歲就抑鬱而終。
賈誼的才氣受到世人的肯定讚歎,但後人也為其眼界短淺、氣量狹小,以致於不能忍受逆境的磨難而抱憾。政治家要實踐政治理念、企業家要拓展事業版圖、宗教家要弘揚真諦義理,都應善於等待時機。忍不得一時之氣,只嘆時不我與,就無法成就豐功偉業。孔子曰:「小不忍,則亂大謀。」忍小忿而就大謀,才是有度量、有智慧之人,才能夠成就萬世春秋之業。
至聖先師孔子畢生亦有懷才不遇的相同處境。在禮崩樂壞的政治環境中,孔子思國憂民,懷抱著崇高的治國理念,在魯國雖不受重視亦不氣餒,於是他積極地周遊列國,尋找能契合其理念的君主,以施展「以禮治國」的仁政。即使後來無法施展其理念,並不因此而懷憂喪志,反而更專心致力於廣納天下英才之教育。以教育之根本大計來濟世救國,顯示孔子恢宏的眼界及觀點。
由此可知,偉人的格局不會劃地自限,只悲憫關懷自己的家鄉、國人,也不會因個人的逆境,忘却天下蒼生的憂苦。泱泱君子的風範,取決於心量的大小,取決於是否打破小我的格局,而將自己布施給大我。
孔子曰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」欲速之人,行不長遠。見小利的人,不能獲得極果。心量寬闊的人,不在乎一時的阻礙,也不困於眼前虛幻的名利。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亙久的智慧,畢竟的圓滿,就從真如性海中自然流露,成就大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