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樂,是人人共同的希望,而不幸,是人人所共同厭惡之事。但事實上,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裡,時時刻刻都有人正在面臨著天災人禍、生離死別的痛苦。
因為對快樂的強烈希求,因此當違逆快樂的意外發生時,人們就會抗拒現實,疑惑:「為什麼是我?」心中充滿不安、恐懼、無助、怨憎、消沉,乃至瞋恚,而使痛苦無限地加劇,終至吞噬整個心靈,看不見光明與希望,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,佛云:「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」憂,即是憂愁煩惱。因心中有愛著,執著所喜愛的是真實的,由此衍生出種種憂愁。執著身體,而有體弱之憂;希望長生,而有短命之憂;希望健康,而有疾病之憂;做了虧心事,有罪惡之憂;恐懼失去財產,有殃禍之憂;執著親愛之人,有別離之憂;恐懼死亡者,有死之憂……種種憂愁,代表著種種苦的逼迫。然而,如何才能遠離不幸的苦逼迫呢?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云:「逢苦不憂,何以故?識達故。」能夠通達無常、因果、空性、佛性的道理,就能因明白事件背後的真理而超越困境。
過去佛陀時代,有一孤母喪失了她親愛的獨子,憂惱愁憒地抱著兒子的屍身四處啼哭奔走,希望有人能使兒子復活。走著走著,她來到了精舍,看到佛陀便長跪求佛,解除她的悲傷。於是佛陀告訴這位婦人:「要使你的兒子復活,只要儘速入城,向一戶沒有死過人的人家乞求到火,就可以救活你的兒子。」婦人走遍了大街小巷,焦急地一戶又一戶拜訪:「請問您家中有沒有人往生過?」婦人所得的回答始終是:「有。」婦人失望地空手而返。此時,佛陀便為婦人開示:「在這世間有四種因緣是不可常保的,一、我們認為常的,都是無常;二、富貴也會轉成貧賤;三、會必有離,有聚就有散;四、無論身體多麼強健,終究免不了死亡。」經過佛陀曉以無常、苦、空的道理後,婦人慢慢地捨下悲傷,體悟到所希求的事是不可能的。
我們的悲傷憂苦通常在什麼時候產生?在有所失去的時候。當我們失去曾經擁有的人事物時,憂悲也隨之而來。無論失去的是財、色、名、利,都是苦惱。為什麼?因為深信財色名利是真實的、是我所有的,因此當這些東西消失時,就產生了極大的痛苦。佛陀告訴我們:「世間一切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。」經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。」世間一切,凡所有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口食、身觸、心思者,其真實相貌皆是無常和空性。恆常變化無常,一無主宰的主體。眾生痛苦的根源,就是不清楚空性、無常之理,繼而產生迷惑、愚癡的造作和苦報。
想要離苦得樂,唯一的解脫方法就是修行。「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,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心的無明、執著,只要看清世間無常的真相,轉無明成智慧,去執著而自在,真正達到「貧而無怨」的心境,處處都是安樂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