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接觸愈來愈頻繁,由於個人主義濃厚,稍不順心就易起瞋心,由親成冤,互不往來;或因盛怒而殺人,或夫妻爭吵而離婚,或兩車擦撞而叫囂辱罵,只要攤開報紙社會版,比比皆是。《阿毘曇心論經》對瞋的定義:「瞋者,若他侵陵不能容忍,便生惡欲,於眾生所極作逼迫破壞,非處生心惱彼,是名為瞋。」而《說文解字》裡解釋:「張目,意謂人心中一旦有違逆憤慨之事,則睜大眼眶,怒目直視,故說瞋。」的確,當一個人生氣時,血液直衝腦門,臉色潮紅,兩眼暴睜,咬牙切齒,怒髮衝冠,如果眼前有鏡子一照,準像羅剎夜叉,令人望而生畏。此時身心處於熱惱之中,喪失智慧,不辨是非正邪,易鑄大錯。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瞋恚蓋者,失諸善法之本,墮諸惡道之因,諸樂之怨家,善心之大賊。」因瞋恚之心而起怨恨,因怨恨而起害人之心,有害人之心則會造作惡業,不僅諸事不如意,身心苦不堪言,還會橫結惡緣;死後墮三塗惡道受苦外,即使再投生為人,眾生見了也不歡喜,事事不如意,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即是如此。
過去,顏回曾與布商因量度的問題而起爭論,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主持公道。布商表示如果是他錯,願意砍頭謝罪,顏回則表示若是自己錯,願意摘下帽子給布商。結果,孔子出乎意料地判定布商是對的,顏回只好無奈地摘下帽子給布商。顏回因此心生煩惱,欲回家鄉,沒想到孔子並未阻止,只在臨別前送他二句話:「千年古樹莫存身,殺人不明勿動手。」後來在回鄉途中下起大雨,顏回跑進大樹底下躲雨時,突然想起孔子說的第一句話「千年古樹莫存身」,於是趕緊跑出來,未久,雷電一閃即劈中大樹,顏回因此保住一命。
顏回回到家已是深夜,忽見床上有兩人,以為妻子偷漢,頓時怒火中燒,欲舉劍往床上砍去,突然又想起孔子所說「殺人不明勿動手」,只好捺下怒氣,仔細一瞧,才發現原來是胞妹與妻。顏回非常感恩孔子救了全家的性命,於是趕回去稟告老師所發生的事情,並好奇老師為何能未卜先知?孔子告訴顏回當時因知其失去理智,恐看不清事情真相,又因天氣乾燥會下雷雨,所以提醒他「千年古樹莫藏身」;而見其帶劍回家,怕會錯判事情而誤傷人,再次提醒「殺人不明勿動手」。顏回又問:「明明布商算數錯誤,為何老師說他對?」孔子回答:「若說布商錯誤,恐怕他的人頭就要落地,而你只不過是摘下一頂帽子罷了!」顏回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是老師的慈悲,為別人留退路,幸虧自己聽進老師的提醒,才未鑄成大錯。
《法華經》言:「若人說此經,應入如來室,著於如來衣。」何謂如來室、如來衣?「如來室者,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;如來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。」相對於因瞋恚心而惱害眾生,無瞋能夠利樂有情,是慈心的體性;不惱害而能拔眾生苦,是悲心的體性。譬如蚊子在耳邊嗡嗡叫,不僅不生氣,還能因憐憫而布施血給牠,不瞋不害兼能忍受痛癢即是慈悲的展現。因無瞋能引發無量善法,所以在唯識學裡屬於三善根之一(餘二是無貪及無癡)。
瞋心既然百害無一利,如古德云:「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」《佛遺教經》也說:「瞋恚之害,能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人不喜見。」那麼,要如何對治瞋心呢?
一、修慈悲觀:無論對方有理或無理,念其皆為我過去親眷,沒什麼冤結打不開。希望把歷劫來所修一切善法回向給他們,藉此解冤釋結,這是「七周緣慈」法門;進而再回小向大,不僅認識的人能夠離苦得樂,更願一切有情眾生皆能離苦得樂,這是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的展現,心量廣大,就不會計較眼前的小事。
二、修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之「報冤行」:所謂「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果。」今生雖未犯罪或對不起任何人,卻事事不如意,這都是因過去世惡業果熟所成,就像迴力球一般,丟出去與回彈的力量是相對的,要甘心甘受;種瓜不能得豆的道理亦是如此。明白了因果法則,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修忍辱,此菩薩法門具有無量功德,能助吾人度生死苦海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」又云:「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」除了能忍,更要積極從因上努力,斷惡修善,廣結善緣。
三、修念佛法門: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。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言: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能離瞋。」藉由事相上誦念菩薩聖號,啟發自性觀音,當心中充滿慈悲心,無瞋、無恨、不惱、不害、不與他人計較,當下無染著的心就與觀世音菩薩的法界相應。如同《普門品》言:「無垢清淨光,慧日破諸暗,能伏災風火,普明照世間。」當心中清淨的自性觀音現前時,本具的智慧就像陽光普照般能消弭無明癡闇;又像甘露法雨,能滅除瞋火。
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中,佛陀為諸天大眾說了一首偈子:「譬如用瓢器,斟酥以益燈;火燃轉熾盛,反更燒瓢器。瞋心亦如是,還自燒善根,我終不含怒,瞋已尋復散;不如水旋流,迴復無窮已。……無瞋無害者,彼即是聖賢,亦聖賢弟子,常應親近之。諸有瞋恚者,重障猶如山;若有瞋恚時,能少禁制者,是名為善業,如轡制惡馬。」對於待人處事,要能見賢思齊,見不賢則內自省,凡事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。只要心平氣和,笑口常開,自然人見歡喜,萬事如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