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的布施
文/見靚法師


  所謂「獨樂樂,不如眾樂樂」,一般人或許覺得有錢自己用不是很好嗎?為什麼還要布施給別人呢?因為「布施」能捨掉我們的慳吝、貪著、自私的心,擴大我們的心量,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,而不願與他人分享,是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
  但是,如果我們只懂得布施錢財給窮困的人,而不告訴他遠離貧窮的方法,還是不夠究竟,因為布施了一餐的溫飽,下一餐還是沒有著落,還是會有飢餓的煩惱,所以這樣的幫助只是治標,不能治本。

  如何發揮布施的最大效用呢?宋朝范仲淹所設立的「義田制度」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范仲淹從年輕開始,就以設立義田為目標,希望能救濟貧人、養活族人。直到他擔任參知政事後,有足夠的俸祿實現他的理想,於是買了千畝田地,讓大家一同耕田謀生,藉由耕種所得,養活族人。范仲淹的義田制度一直不斷地傳承下去,其他人也紛紛效尤,直至文化大革命時,才遭受破壞。這樣的布施可算是有智慧的布施。

  但是佛法所說的布施更進一步,除了財施外,還有法施與無畏施。財施,即是以衣服、飲食、田宅、珍寶等物質施與他人,或者布施自己的身體,例如器官捐贈;法施,則是為人開示佛法的道理,讓眾生心開意解,發菩提心;而無畏施,則是令眾生安定,減少恐懼。在<善財五十三參>中,善財童子向明智居士請示如何行菩薩道?明智居士回答:「自證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後,凡眾生有所需求,如:衣服、瓔珞、象、馬、車乘、幢、蓋、飲食、湯藥、房屋舍宅、燈具等一切物品,皆能悉數滿足。更重要的是,為他們說法解惑,使其心靈獲得解脫。」後來,善財童子見到各式各樣的眾生,從種種世界、種種國土、種種城邑而來,雖然彼此形色不一,愛欲有別,但都仰仗著菩薩的願力來此,隨所樂求,皆得滿足。明智居士藉此因緣為求美食者,說明積極培福的重要,與遠離貧窮的途徑;為求衣服者,教示令得清淨慚愧之衣,及如來清淨妙色……。明智居士一面布施,一面說法,財施、法施並行,這便是佛法最有智慧的布施。

  布施是慈悲的菩薩行,若能進一步行有智慧的布施,就能產生更大的效用,利益更多眾生,使他們從此遠離貧困的因,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