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戒心得 文/見鏗法師 |
「中台襌寺九十四年度傳授如來三壇大戒」,簡單平常的十七個字,卻是三百餘位戒子這一生修行歷程中一個關鍵性的轉捩點,其中更蘊含了末世釋子為弘傳正法、續佛慧命的願心與努力。 聽招呼 守規矩 此次戒會的六字箴言──「聽招呼,守規矩」,猶在耳中迴盪,字字鏗鏘有力。戒期當中,上自三師和尚的開示,開堂和尚、陪堂師父的訓勉,下至糾察、引禮師父的指導,無一不在招呼戒子們向菩提大道邁進。戒子若稍有遲疑,乃至退卻,諸師父們必定軟硬兼施,想盡辦法引導大眾前進。聽招呼要靠覺性,守規矩則要靠願心。覺心一有閃失,招呼聽不清楚,自己便要承擔失誤的結果,這是因果的「必然性」。戒場中的眾多規矩,目的是在幫助戒子整肅身心,革治習氣。然無始來習氣難除,要將與習氣相牴觸的規矩一一守好,非得有足夠的魄力和宏願不可。不守規矩,道業難辦。修行有成的高僧大德無不在規矩上用心。「聽招呼,守規矩」這六字,聽起來很平凡,卻可以讓一個修行人終身受用無窮。 合掌 修行,從學習合掌開始,初初接觸佛法,法師教我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合掌。出了家,進入佛學院,佛門行儀所教的第一個姿勢還是合掌。在戒會中,首先要端正的儀態,依舊是合掌。這麼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姿勢,要做到百分之百標準,又能持久不變形,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每每以為自己的合掌已經夠完美,卻依然不斷地被引禮師父糾舉、導正,才發現,原來掌可以合得更莊嚴,心可以再更微細。雙手合十,掌心貼著掌心,十指密合,當中無有一絲空隙,一如我們全神貫注、至誠乞戒的清淨心,當中不雜一念妄想。合掌,是恭敬、真誠、專注的表現,掌一合,十法界皆瞬間攝歸到當下這念心。掌實,心實;掌虛,心虛。由合掌的姿勢,便能清楚地識知一個人當下的心理狀態。心跑掉了,掌就跟著走樣。因此,被引禮師父糾舉時,要合掌;被點香板時,要合掌,感恩提醒,幫助我們將散亂遊走的心收回來。整個戒期,見鏗都在練習合掌。掌沒能合好,稱不上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修行人。 覺性 心中的理有多少,外在的事相就呈現多少。修行是騙不了人的。以前,「忘記」、「不小心」常被拿來作為解釋自己過失的理由,並理所當然地認為,凡是「不是故意的」都應該被原諒。然而,在戒會中,見鏗深刻體會到,過去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一種姑息和自欺,是未能看清自己修行的盲點。東西沒有擺正,具沒有展好,掌沒有合好,碗盤「不小心」碰撞出聲,移動椅子發出聲響……種種不圓滿,都在告訴自己:自己的心在某方面還有障礙,是自己沒照顧好自己的覺性,才會讓這些「意外」發生,看到自己過失不斷,深生慚愧,於是發願:從此刻起,覺性要時時現前,演禮時,招呼要聽仔細,不可出錯;用齋時,不可再發出擾眾的聲響;一切行住坐臥,每一個動作要清楚明白,符合威儀的標準。如此自我要求,用自己的覺性來自我糾舉,不知不覺,作主能力提昇了,心也愈來愈細。感恩此一戒會因緣,讓見鏗對「事」作了些微的突破。 受大戒,是每一位僧眾的成年禮。經過三十天的身心鍛鍊和戒法洗禮,戒子們在知見、行儀上皆有了顯著的蛻變。九十四年四月八日至五月八日,在中台堂上所發生的一切,將生生世世影響著這三百餘位戒子,也祈願諸戒兄們,不違聖教、師教,用一生的清淨行持,報佛恩、報師恩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