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一分恭敬,少一分業障
文/見愍法師



  恭敬,恭有謙遜、奉行之意,敬有尊重、警戒之意,合而思之,恭敬二字乃謙遜又禮敬。古德言:「在貌為恭,在心為敬。」如若誠於中形於外。若內心是謙和、有度量的,其外表定是溫雅和諧,自然令人升起恭敬之心。故而知道恭敬他人者,其內心必然是溫文儒雅,如至聖先師孔子,其博大精深之思想,其有教無類、誨人不倦之精神,若無來自於內心寬宏、端肅,如何能有後人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」之心境?

  相反的,不知恭敬道理者,則慢心高張,外表亦顯得粗鄙流俗。如子路初見孔子時,氣勢高張,欲拜孔子為師,孔子當下呵斥他,目空一切,盛氣凌人,如此有誰敢接近?又如唐六祖惠能大師座下有一弟子法達法師,七歲即出家,常誦《法華經》已達三千部,一日來禮敬祖師,禮拜時頭未至地,六祖大師斥責法達法師之驕慢心,偈曰:「禮本折慢孤,頭奚不至地,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」。故知至心恭敬他人,可去除我慢心,進而去除對「我」之執著,我執減少則障礙必然減少,福報自會增加。故言:「有一分恭敬心,可消除一分業障。」

  「業」乃身語意之造作。順理又利人之造作,是為善業;違理損人之造作,則為惡業。所以佛家言:「今生所受,過去所作;來世所受,今生所作。」如何消除業障?須知「我執」乃是最大的根源,如前所言「有我罪即生」,我執即是執「我」為實有,執萬事萬物為實有,執一切屬於我的東西為實有,久之則貪心增長、慢心高張。子曰:「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」簡言之恭、敬、惠、義。其待人以謙和,事君以誠敬,撫民以恩惠,使用民力得宜,故受大眾之尊敬愛戴,此亦即慈悲與智慧之舉。

  故知當一個人悲智具足時,表現於外之威儀必能攝受眾生,也因其所思所想皆為利益大眾,不為自我,故其所感召為清淨之法界,業障自能消減。猶如法達法師,聽聞六祖大師一番開示後而大悟,虔心懺曰:「經誦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,未明出世旨,寧歇累生狂,羊鹿牛權教,初中後善揚,誰知火宅內,元是法中王。」至此方知,放下累生之狂妄心,才明法中王。

  恭敬,略說是做人之基本道理,廣說則是慈悲與智慧之彰顯,直說則是人人本具之德行。若了知此意,不論何時均具足威儀,則所言所行合乎禮法,所發之心與理相應,所到之處無有障礙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