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師長恩
文/見僧法師 圖/見允法師
   

  
   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是做人的根本,尤其是修行學佛者更應時刻心懷飲水思源之情;當知我們尚在母親腹中時,便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他人的惠施,即至呱呱墜地出生到人世間之後,從食、衣、住、行的無虞匱乏,乃至能夠安居樂業等,那一樣不是他人流血流汗、勞心勞力的成果?因此除要報父母恩之外,更要將「感恩心」的觸角延伸,進而擴展到三寶恩、師長恩、國家恩乃至無量無邊的眾生;也就是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」。

  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熟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,終不解矣」。從幼兒時期的知識啟蒙階段開始,乃至在漫漫成長學習的過程中,師長就一直扮演著導航的角色,帶領我們於浩翰的知識領域中探討追尋,並指引出正確的方向。藉由知識的擴展,豐富了我們的閱歷,也為人生增添瑰麗的色彩。

  然而隨著年齡、歷練的增加,發現在這汲汲營營追求名利財色的滾滾紅塵中,處處充斥著貪瞋癡等煩惱,心境也因此感到苦悶、空虛……,此時才體悟到:當面臨這些煩惱時,並非用世間的知識所可解決,所以只好宿命地認為,人生的過程本就是如此發展。直到聽聞了佛法,才廓然明白,原來人並不一定必須循著世俗的軌道而行,我們也可另闢一條嶄新的康莊大道;而當我們不懂佛法的真正精神時,只是天天在心外求法,想要尋求外在的依靠,難怪當心無所依靠時,就會有種種的煩惱苦悶產生,讓人倍感痛苦。

  出家後又讓自己更深一層體會到「苦」皆由心念所生,因不明白因緣果報及當體即空的道理而念念遷流造業,最後就必須承擔果報。當自己屢次遇境起心動念後,才慢慢了解,原來佛性就在煩惱心當中,原來能知起貪瞋癡的這念心就是自己的佛性,我們必須從中藉由不斷地覺察、覺照;修定、修慧,才能逐漸去除種種習氣煩惱,而練就一顆能作主的心,如此,就能轉煩惱成菩提,逐漸將什麼都放下,只有這念清楚明白的心存在,進而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。

  梁皇寶懺中有段「奉為師長禮佛」文,懺文中云:「父母雖復生育我等,不能令我速離惡趣。師長於我恩德無量,大慈獎諭,恆使修善,願出生死,到於彼岸,每事利益,令得見佛,除煩惱結,永處無為,如此至德,誰能上報?若能終身行道,止可自利,非報師恩。所以佛言:天下善知識者莫過師長,既能自度,亦復度人……。」感恩師長的教導,才能讓自己於人生的旅程中,沒有偏頗、沒有走錯路;更要感恩三寶及 大和尚的慈悲,救了見僧的法身慧命,在茫茫苦海內,讓見僧能夠有光明燈塔的指引,不致於迷失方向,進而更能出離生死的輪迴,趣向菩提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,所以唯有精進,依教奉行,方能真正報答師長恩,及一切眾生的恩德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