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願作佛
文/普榮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知

 

  《三字經》云:「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學,不知義。」這幾句耳熟能詳的文字,明白指出一塊美玉如果沒有經過精雕細琢的工夫,就無法成為有用的玉器;而貴為萬物之靈的我們,若沒有好好學習,也不會懂得做人處世,乃至於成賢成聖的道理。

切磋琢磨成聖賢

  要成賢成聖、超凡入聖,必須不斷地磨鍊,如同琢磨玉石一般,才能見到人人的本來面目。佛法告訴我們,沒有天生的釋迦,自然的彌勒,釋迦如來也是經三大阿僧祇劫,無量勤苦修行而成就佛道。修行如果想要有所成就,乃至於達到如來最圓滿的果報,一定要秉持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的精神,才能解脫三界輪迴之苦,獲得真正的自在。

  猶記得求學階段,時常背誦《禮記‧大學》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⋯⋯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以及明代王陽明提倡「知行合一」等名言佳句。當時因為喜歡這些文章,背得琅琅上口,卻不明白當中的道理,充其量只是自己的口頭禪罷了;而日常生活中更不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,觀念不對,錯用方法,不斷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習性成垢,如陷深泥。

  直至民國九十四年,接觸了精舍,開始學習禪修,了解了心性的作用與體性,煩惱因此減少許多。如今對於「知行合一」、「格物致知」等道理不再陌生,也清楚明白心性的道理,更知道要具體落實斷惡修善,乃至於進一步修一切善、不執著一切善,回歸實相的真理。

  《華嚴經》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提醒我們一心具足十法界,心起善念,遍地皆成淨土;心起惡念,刀山油鍋,揮之不去。成賢成聖,由這念心,墮落三塗惡道,也是這念心的作用,因果歷歷,絲毫不爽。

  禪宗祖師說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就是要大家端正心念、知見;而在禪修課程中,聽聞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所指導的中台四箴行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對自己來說,真是修行的一帖良藥,讓我從心起步,重新開始,也深感正知見的重要性。依循著「敬慈和真」來待人處世,人生處處吉祥,處處平安,充滿了光明。

如龍養珠無懈倦

  過去開山祖師常於禪七當中開示大眾,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、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等道理,讓我們知道妄想如同賊人,會偷走自性功德法財,不能理它。同時,覺性要能時時現前,清楚明白、站得住、站得久,就要靠自己無有間斷地努力,如雞孵卵、如龍養珠,如此用功即是修道、養道的下手處;此外,開山祖師也經常勉勵我們: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」覺悟除了自覺、還要覺他,無有懈怠地廣行菩薩道,直到覺滿才是最究竟。

  歲月如梭,多年來的學佛之路,深為自己得遇大善知識,慶幸萬分,因此心裡經常浮現一句話——當願作佛,以報師恩!如今,每天心懷感恩、報恩,在自我期許解行並重的修持中,落實佛弟子的本分事。不論是家庭、事業等世間法,乃至於在精舍上課、發心,或是回山擔任義工、參與五明菩薩學院等種種出世間課程,都在學習精進不懈地實踐福德、教理、禪定三環一體的修行。弟子更衷心發願未來無數年、無數劫,依教奉行,如法修行,直至明心見性,圓成佛道。
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31期》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