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雜寶藏經》中,佛說有七種施,不損財物,獲大果報。這七種施分別是: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、心施、床座施和房舍施。透過這七種施,佛告訴我們要以恭敬和善的身、口、意對待父母、師長、沙門和婆羅門,每一種施都能自利利他,使我們得到相應的殊勝果報。
仔細一看,這不正與中台四箴行的「對上以敬」相應嗎?這七種施,正是佛在親口教我們,如何具體落實對上以敬!
佛在解釋「心施」時說:「雖以上事供養,心不和善,不名為施;善心和善,深生供養,是名心施。」也就是說,雖然力行以上四種布施──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,假使內心不溫和良善,這樣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布施。若能以溫和良善之心、感恩恭敬之心深重供養,就稱為心施。從中體會到,只是知道要恭敬還不夠,還要拿出具體的行動才能圓滿;而僅有一些表面的工夫也不夠,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誠的恭敬心。
開山祖師開示:「『敬』是恭敬、尊重、禮遇。敬的相反就是我慢……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習氣。」原來,當我們以恭敬心布施供養父母師長,不僅能利益到他們,還能幫助我們對治慢心。
自己的法名是「法敬」。常常問自己:是不是真的對上以敬?內心是不是真的恭敬?仔細想來,自己在精舍,對師父所教沒有真正依教奉行,在家,對父母常常沒有和顏悅色。這都是因為我慢心很重,總覺得自己是對的,別人是錯的,覺得自己很聰明,別人不如我,殊不知被我慢的習氣所騙,還傻傻地自以為是。
在不斷的反省中發現,真正的對上以敬,首先是要做到依教奉行,打破「我認為」的妄執;在發現我慢之時,透過檢討反省改正,讓我慢消亡。當我慢心減少,恭敬心就會增長。此時就會發現,自己身體的動作變輕了,狂妄的言語變少了,眼神不再驕傲了,笑容變多了,整個人比以前柔和許多。
開山祖師告訴我們:「在日常生活上,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為,要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誠意,養成習慣了,自然就能做到『對上以敬』。」弟子法敬願生生世世為佛弟子,謹遵教誨,依教奉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