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目的就是為了成佛,所以佛弟子當以佛為學習的榜樣。
佛的忍辱工夫是最極致的,成就了忍辱波羅蜜,如《金剛經》中所說的公案——佛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有一世為忍辱仙人,遭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不但不怨恨,還發願將來成道後要度化歌利王,從這個公案也啟發佛弟子:若不修忍辱波羅蜜,又豈能成道度眾?
生活中,在家庭或職場,難免會遇到境界——也許被當眾辱罵,也許是遭睥睨的眼神瞧著,或是被尖酸的言語嘲諷譏笑,或是被故意誣害……相信這樣的情境我們或多或少都遭遇過,而面對這樣被人所傷的情景,要如何應對?心情又如何能釋懷?是一口氣忍不住當場爆怒,還是找人抱怨訴苦,或是躲在棉被裡大哭,或是起報復之心……事實上,這些負面的情緒,只會讓彼此的怨恨更糾結,以致結了惡緣。
修持忍辱是人生重要的一門功課。缺乏忍辱力,生活處處是障礙,與人相處也會硬碰硬,兩敗俱傷。記得剛學佛時,家中遭逢逆境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家人將所有的矛頭都指向自己,因此常遭到家人指責。有一回實在承受不住,心中滿腹委屈與無助,轉身投入坐在輪椅上年邁母親的懷裡,放聲痛哭,母親用微弱的手力,輕拍著我的背安慰道:「孩子!妳要以和為貴,凡事要忍耐才能有成就。」
慶幸自己有上禪修班聽經聞法,了解到忍辱柔和是妙方,能忍自安,所以當遇到逆境時,便試著練習修習忍辱。境界來時,看當前自己這念心是否能把持得住不受影響?是否能保持清楚明白?從中就知道自己修行的工夫到哪裡,也讓自己更警覺要繼續用功。學佛過程中的每個階段,都有不同的境界考驗,忍辱的工夫,在境界中不斷磨鍊,透過自我反省,一次一次提升,學習對治內心的瞋恚,並將忍辱昇華成慈悲之心。
忍字,心上一把刀,壓抑的忍,會傷害自己;若忍不住,則會傷害他人。透過禪修,不僅培養了定力,更進一步理解忍辱的意涵,明白忍辱要有定力和智慧力。定力在靜中養成,還要在動中磨鍊;智慧力則需透過聽經聞法,建立正確的知見。有了定力和智慧力,當境界一來,當下返照自心,覺察、覺照,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,懂得自我克制,就不會被境界所影響。
學佛行菩薩道,更要忍辱負重。忍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遇境能忍,不僅能廣結善緣,乃至能感動他人,進而接引一同學佛。感恩給與我境界的人,那是我修行上的善知識,讓我可以藉此因緣試煉自己的定力、智慧、慈悲,讓自己提升忍辱工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