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,緊張、壓力是常見的文明病。在因緣和合下,加入社會慈善志工的行列,接觸到不同年齡、不同行業、不同社會背景的人,傾聽她們的苦痛。有的長期壓力過大,得不到疏解,因此得了憂鬱症,需要靠藥物控制;但心病未除,病情無法獲得改善,更甚者認為生命無意義,不如一死百了,以為死了就可以得到解脫。
過去的我,常羨慕別人好命,當了志工後才發現原來更苦的人大有人在。於此因緣,將平日法師慈悲開示的佛法學以致用,期望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。因此,每當有所成效時總滿心歡喜,更確信佛法是治病良藥;但當無效時,心裡即感到難過,將此樂、苦的感受執為實有,起了取捨之心,情緒起伏不已,產生諸多迷惑。
《注維摩詰經.卷五》云:「未能深入實相,見有眾生,心生愛著,因此生悲,名為愛見大悲。」發現自己落入愛見大悲而不自覺,是空有慈悲而無智慧。「愛」者思惑,「見」者見惑,對愛與見亦皆迷惑,二者皆是煩惱,在大悲心行上有貪著愛染,其本質已是染污不淨。行善之時,心生計較得失,就是有所為的悲心。不能了達實相深義時,未能以智慧觀照緣起性空、因緣和合之虛假不實,有能愛、所愛二相,而行拔濟之事,因而落入執取的錯誤知見中。
感恩法師的慈悲開示,了知空觀之智慧與大悲心,是菩薩得不退轉的兩大重要因素,須悲智一如,平等修持,方能圓滿佛智。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作定觀時,於諸眾生,若起愛見大悲,即應捨離。」是故需隨時覺照念頭的生起,能離此愛見大悲,就不會被愛染之見及有為的心所覆蓋,也就不會疲厭、迷惑。
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妄想執有我、人、眾生及與壽命,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,由此便生憎愛二境。」世間一切本來就是幻化有相,一切如夢幻泡影,虛妄不實,亦如《金經剛》所說:「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是有相又離相,亦不落入有相、無相的執著,時刻覺心觀照,用心如鏡,凡事來無所著、過無蹤跡,當下即作即了,無所執著,不被相轉,方得解脫自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