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求皆苦 無求即樂
文/普行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梁
 


  物質文明發達後,刺激每個人想要擁有的更多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面對五花八門的誘惑,要能不被欲念所縛,是否作得了主,就要看自己的定力了。在諸多新聞報導中,有的人因得不到想要的,在欲望的驅使下,使用不正當手段,因此種下了不可收拾的後果。

  經云:「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」現代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,因而衍生出諸多煩惱,因此無窮的欲望即是煩惱的根源。記得擔任殿堂巡禮解說時,常在彌勒佛前詢問來訪遊客,想不想和彌勒佛一樣歡喜自在?每個人都回答:「當然想啊!」可見歡喜自在也是大眾所追求的。

  想要歡喜自在,除了要有不比較、不計較、不貪求、不分別的心外,還要有智慧。面對欲望時,先思惟是需要還是想要,進一步降伏自己的欲望。舉例來說,對於一件喜愛的東西,如果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,我會思惟:「好吧!就把它寄放在老闆這裡,老闆保管得一定比我好,等我需要時再來。」通常過一段時間,你會發覺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。當我們能降伏自己的欲望,心即不會為其所縛,自然不會心生煩惱,即能安詳自在。

  想要降伏煩惱、習氣,惟有依靠佛法的智慧。佛陀是大醫王,能因病施藥,所以要消除貪欲,惟有勤修戒、定、慧。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神秀大師云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修行就是要時時覺察、覺照,檢討反省,藉由事相上的修為而入理,達到清楚明白、處處作主的境界。這念心提得起、放得下,即能歡喜自在。

  感恩導師 覺大和尚的慈心悲願,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於海內外成立精舍,派任法師駐錫,弘揚佛法,讓忙碌的現代人能方便聽法;透過佛法的薰修,不僅自心清淨,更能促進社會祥和,提升良善風氣。願自己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,發菩提心,永不退轉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