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3
 
本期主題:心安即是家







世人朝朝暮暮經營,只為打造安定的避風港,
卻昧昧昏昏白了頭,甚而迷失心的方向。
古德云:「心安茅屋穩。」
心安,萬物靜觀皆自得;心安,自性之家朗朗現前!
故經云: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」。


心安世界安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。一般人都希望物質生活達到最高品質,滿足享受,所以積極地追求物質生活。但即使物質生活達到最圓滿,不知道淨化心靈,還是會有煩惱。

  每個人都希望世界和平、國家富強、社會安定、家庭和樂,自己的身心健康、事業有所成就,想要達到這個理想的世界、理想的目的,並不是只從物質生活就可以追求得到,還要注重精神生活,從淨化心靈著手。提升、淨化精神層次,使心能夠安定,這樣個人和家庭才能和諧,才能擁有幸福、快樂的生活,社會也才能得到安定,世界才能和平。儒家也說:「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最根本的還是這一念心。

 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三位一體。一般人不了解,迷失了這念心,只知道貪求名利、貪求欲愛,這些心境其實都是煩惱。由於心當中沒有正確的知見、觀念,看什麼都是障礙,念念攀緣,計較分別,因為心中充滿妄想,找不到正確的方向,所以始終覺得空虛、無法平靜。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」,開始修行學佛,薰修佛法、運用佛法,將不平靜的心、煩惱的心轉化過來,達到安樂寂靜,就是禪。

  所謂「心淨國土淨,心平世界平」,佛法最終的目的,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淨心、定心。心定了、心清淨了,就有智慧。無論是研究學問、發展事業或成就道業,都必須要有定慧,面對種種境界,都能夠觀察透徹、判斷準確,才能獲得成就。

除無明習 迥脫苦海

  末法時代,災難不斷現前──有些地區戰爭頻繁,彼此互相殘殺,死傷無數;各地頻頻發生大地震、海嘯、颶風暴雨,資源過度耗費、環境嚴重污染與破壞、貧富不均,以及種族、宗教文化的衝突,造成無數的天災、人禍、疾病,肆虐著全世界的人類,不管移民到何處還是有災難,要往哪裡逃?逃不了!

  希望世界安定,遠離災難,成就人間淨土,除了人為的因素外,還必須從自己做起,要去除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。佛法告訴我們,每個人都可以消災免難。如何才能消災免難?要有功德、要有善法,要知慚知愧、要檢討反省。

  我們這個世界是「共業」。什麼是「共業」?共同受報。一個是共同受善報,一個是共同受惡報。在共業當中還有不共業,舉例來說,同樣一場地震,死了幾百人、幾千人,有些人當場遭到活埋,這是共業;有些人雖然被活埋,還是逃過死劫,被救了起來,這是不共業;有些人則是有驚無險,只是驚慌了一下,人身安全,這也是不共業。所以,要逃避這些業障、業報,就是要慚愧懺悔,要消業,不要再造惡業。我們每個人的心就是一個避風港──有功德、有善法,知道要淨心、定心、要慈悲、要檢討、要反省,就是消災免難的大平台、避風港。

  所謂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,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,心不散亂、保持清淨,有定力、有智慧,就是佛法。人世間有很多煩惱,如果沒有轉化煩惱的智慧,煩惱愈積愈多,造的業也會愈來愈多,這時人生就像是苦海。透過佛法的智慧,將煩惱轉成菩提,就能把苦海變成淨土、把地獄變成天堂。

一念回光 即同本得

  經云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俗話也說:「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。」所有一切都是以心為根本,不是外面有什麼淨土,淨土就在我們的心當中。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淨土?就是要覺悟。每個人都有心,但是心很粗、心很亂,裡面就像垃圾堆一樣。覺悟的人知道回光返照,把心當中的惡念、無明、煩惱,用定力、用智慧把它化掉。

  每個人都有佛性,但佛性當中有無明、有煩惱,如金在礦,「金」就是我們的菩提心,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。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把心當中的煩惱統統轉識成智,化煩惱為菩提、化無明為涅槃。自己檢討看看,無明減少沒有?以前喜歡發脾氣,現在脾氣減少沒有?以前懵懵懂懂的,現在是不是有智慧,能把事情看得很清楚?要把煩惱變成清淨心、智慧心、謙卑心、菩提心、廣大道心,這就是覺悟。

  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,英雄不論出身低」,過去沒有做到,從現在開始,要發大心、發大願,「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,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」,今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、一個新的希望,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才會有所進步。佛法就是慈悲、就是智慧,要廣結善緣、廣結佛緣、廣結法緣,有了緣,做什麼事情都能左右逢源,無論是家庭、學業、事業、功德、道業,一定會有所成就。





單元首頁